淺析幸福是“合於德性的現實活動”-—亞里士多德的幸福倫理思想

學識都 人氣:1.88W
淺析幸福是“合於德性的現實活動”-—亞里士多德的幸福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幸福;德性;中道;思辮
  論文摘要:幸福自古以來就有多種理解。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時期也是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幸福觀是古希臘哲學中最系統最完善的。亞里士多德認爲幸福是“靈魂的一種合於德性的現實活動”。在他看來,幸福就是至善,幸福是終極的、自足的,我們是爲了它本身而選取它,而永遠不是因爲其他別的什麼。幸福是通過德性,通過學習和培養得到的,此外幸福也需要外在善的輔佐和合乎中道行爲的保障。
什麼是幸福?怎樣獲得幸福?這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追問主題。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全面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觀與幸福體系。
  一、幸福與幸福的生活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討論了幸福與善、幸福與德性、幸福與快樂、幸福與思辨活動的各種關係,指出幸福是一種善,是一種合於美好德性的現實活動。在他看來幸福是一種最高的善,是一種最高的快樂,幸福是終極的、自足的,是無條件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一切技術,一切規劃以及一切實踐和抉擇,都以某種善爲目標。因爲人們都有個美好的想法,即宇宙萬物都是向善的。”人們生活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一些是我們爲了其他目的而選取的,例如,錢財、長笛,被我們作爲達到其他目的的工具。但是“如若在實踐中確有某種爲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其他一切事情都要爲着它—那麼,不言而喻,這一爲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只有最高的善才是某種最後的東西,只有那由自身而被選取,而永不爲他物的目的纔是最終的。那麼一切行爲的最終目的、最高善到底是什麼呢?亞里士多德認爲這就是“幸福”。只有幸福“我們是爲了它本身而選取它,而永遠不是因爲其他別的什麼。”並且“幾乎大多數人都會同意這是幸福”。這是因爲,首先,幸福是每一個人都追求的,是每個人生活的目的。其次,幸福只爲自身而存在,人們是隻爲了幸福本身而選擇幸福,而永遠不是爲了其他別的什麼。再次,幸福是自足和完滿的。幸福僅憑其本身就足以使生活有價值且毫無匾乏,有了幸福,人們就再也不缺少什麼了,不需要我們再添加任何東西使之完滿,它本身就是最完滿的。所以得出結論:幸福就是最高的目的,即最高的善。亞里士多德認爲,善的事物有三種:一種是外在的善,一種是靈魂的善,另一種是身體的善,而“靈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靈魂的善就是“靈魂的實踐和活動”的幸福,就是善的生活,善的實踐。他說,“我們所要尋求的幸福的各種特質,全都包括在我們關於善的說明中了”。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那麼,什麼是幸福生活呢?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種實在的或顯而易見的東西,例如,快樂、財富、榮譽等等。不同的人認爲是不同的東西,同一個人也經常把不同的東西當作幸福”。一個人在生病的時候,健康是他最大的幸福;當他痊癒後,面對貧窮的生活,金錢就成了他最大的幸福;當他擁有足夠多的財富後,他就需要精神上的安寧與慰藉。亞里士多德分析了人們的主要的三種生活方式:享樂生活、政治生活、思辨的靜觀的生活。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那些最平庸的人將快樂與幸福等同,因此他們滿足於享樂生活。他們只是追求眼前的快樂,極力避免肉體上的痛苦,一切爲了快樂,爲了快樂,甚至把道德看作尋求快樂的工具,這種快樂只是短暫而不確定的,其實是過着寄生的和奴性的生活。而那些崇尚名聲、積極活動的人則以榮譽爲幸福,因爲榮譽可以說就是政治生活的目的,而“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但亞里士多德認爲“這未免太膚淺了,因爲這種善更多地在授予榮譽的人那裏,而不在被授予榮譽的人”。這種善更多地依賴於外在的東西,易於被剝奪,很不穩定,所以以榮譽爲幸福也是不完善的;人們只是爲了表明自己的善良而追求榮譽,或爲了得到別人的獎賞,或爲了其他的目的,但榮譽不是其最終的目的,不是最高的善。而那些把幸福等同於財富的人,其實是在過着不自在的生活,財富只是有用的東西,並且只是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而已,所以也不是最高的善。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一)培養人的德性
由於幸福是通過德性而獲得,可見德性在使人獲得幸福的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亞里士多德認爲一個人若不具備德行條件,即使有最多的錢,有最高的榮譽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他舉例說,“有些人偶感飢渴便縱飲無度;有些人爲了兩個銅元而不惜毀傷自己最相好的朋友;有些人心志愚昧像小兒或神情迷惑像瘋子,這種怯懦、無禮、不義、愚昧和癡呆的人,是不會幸福的。”德性和實踐智慧是幸福的主宰,“每一個人所得的幸福正好與他具備的德性和實踐智慧以及依此行事的能力相等。”
那麼,爲什麼培養德性能夠使人達到幸福呢?首先,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在亞里士多德看來人的善就在於充分發揮人所具有的功能,而“人的功能是靈,魂的現實功能,合乎理性而活動”因此“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靈魂的現實活動”。優秀地完成了人的功能,養成並實踐了良好的德性,也就是達到了人的善,這樣的人就是幸福的人了。其次,從人和動物的區別來看,亞里士多德強調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在於過一種有道德的理性生活。他說:“人類所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特性就在於他對善惡和是否合乎正義以及其他類似觀念的辨認。……人類由於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爲最優良的動物,如果不講禮法、違背正義,他就墮落爲最惡劣的動物。”他反覆強調合乎德性的活動所帶來的快樂比其他任何快樂都更美好、更持久,“所以,哲學以其純潔和經久而具有驚人的快樂”總之,“最優良的善德就是幸福”。 應屆畢業生論文網
(二)力求做到中道
“中道”是亞里士多德倫理思想的重要特徵,也是其德性幸福觀的一個重要原理。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德性是關於感受和行爲的,而在感受和行爲中就存在着三種情況:過度、不及和中間。過度和不及都會產生失誤,破壞道德規範,而中間則會獲得並受到稱讚。過度和不及都屬於惡,中庸才是德性,“德性就是中庸,就是對中間的命中……不論就實體而論,還是就是其所是的原理而論,德性就是中間性,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美。”大多數人最好的生活方式都應該是行於中庸,行於每個人都能達到的中庸。在這裏,亞里士多德所謂的中庸指的是一種“應該”,即“在應該的時間,據應該的情況,對應該的人,爲應該的目的,以應該的方式”來行爲。在幸福的實踐過程中,遵循中道原則,首先,我們可以更好的運用中道的理性培養善德,而獲得幸福。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遵守中道避免人在感情和行爲上的過度與不及,避免出錯。總而言之,幸福的獲得需要合於中道的行爲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