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從我國古代待論家的用語看形象性概念的特點

學識都 人氣:2.03W

[論文關鍵詞]寒 瘦 形象性概念 詩歌風格論

關於從我國古代待論家的用語看形象性概念的特點

[論文摘要]我國古代的詩評家們,在評論詩人的風格時,往往使用諸如寒、瘦、雄渾、綺麗、婉約、清新之類的概念。詩論家爲何要運用這些形象性概念評論詩的風格?他們的思維過程到底是怎樣的?有什麼樣的特點?本文涉及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並把它限制在這個範圍內。

蘇軾在《祭柳子玉文》中提到:“元輕白俗,郊寒島瘦。”以“寒…瘦”論孟郊和賈島的藝術風格,遂成千古定評。“寒”,當然也可作窮窘解,但顯然蘇軾指的是整個詩的風貌的“寒”。

“寒”是一種訴諸視覺的形狀。有誰感到過寒的詩和看見過瘦的詩呢?沒有。以此索解,了無蹊徑。但它確實又是可感又具體的,它觸發我們的想象,引起我們的美感聯想。在我們想象中,會呈現盂郊和賈島的詩的某些畫面、某種境界的美,然後驚異地感到,用“寒…‘瘦”來描述這種畫面和境界所體現的美,實在是再恰當也不過。那我們就從“郊寒島瘦”開始解剖這個語言現象。“寒”,顯然不僅僅指詩的內容多寫窮苦生涯,“瘦”,也不只是指缺乏辭采,而是指詩的整個風貌,指表現詩的風貌的一種意境的美的類型。

蘇軾沒有對“郊寒島瘦”作明確的說明,但從他的兩首《讀孟郊詩》中,可以看到他對“郊寒”的或一所指。詩是“孤芳擢荒穢,苦語餘詩騷。

清石鑿鑿,湍激不受篙。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煮彭鯤,竟日嚼空螯。要當鬥僧清,未足當韓豪。人生如朝露,日夜火燒膏,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在詩中他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孟郊的詩:有如清水淺流,明沏而湍急;又如小魚、彭覬,雖有滋味而乏豐腴膏肉;復如寒蟲鳴號,給人以蕭索之感。這三個比喻,都沒有明確的界說。小魚、彭覬之比,似指詩的內容不夠豐滿;清水激湍之喻,似指境界之清冷急促;而寒蟲悲嗚之形容,則似指郊詩感情基調之悲苦淒涼。顯然這是蘇軾對孟郊詩的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以一系列的聯想出現的。每一個聯想,雖可能由於詩的某一風格因素所引發,但其實又是對於詩的整個風貌的印象。大概就是由這一個個的印象造成一種“清冷”的總印象,也就是他所說的“要當鬥僧清”的“清”。從“清冷”,又進一步轉移,產生“寒”的感覺。

我們可再證以其它人的論述。對盂郊詩的風格特色有這種感覺的人還不少。例如,賈島在《投孟郊》詩中,提到“容飄清冷餘,自蘊襟抱中”。…他注意到孟郊詩的清冷意境,並指出這種清冷意境與他的襟抱有關。

歐陽修說:“堪笑區區郊與島,螢飛露溼吟秋草。” ‘螢飛露溼吟秋草”這樣的境界給人的感覺是“清冷”。用這樣的意境來說明盂郊與賈島的詩的風格,顯然也出於聯想。範唏文更引孟郊的《長安道》說他的詩“氣促而詞苦”。所謂“氣促而詞苦”,主要也指感情基調的悲苦淒涼。這種情調給人的感覺,當然也是“清冷”。

張戒說郊詩“寒苦”。魏泰說郊詩“寒澀窮僻”,…意思都相近,都指郊詩給人的悲苦淒涼的感覺。這種感覺在感情上和清冷是相通的,與蘇軾的所謂“寒”,也很相近。這些都足以從不同方面證明,“寒”這個字,是指詩的一種清冷的意境的美,是指由這種清冷的意境引起詩評家們的感情共鳴,觸發他們的美感聯想而產生的一種清冷淒涼的“寒”的感覺。它是可感的具體的。至於“瘦”,當然也和“寒”一樣,是由詩的意境觸發詩評家們的聯想,而產生一種“瘦”的形象感覺。蘇軾沒有進一步論述賈島的詩,不過,從他對“郊寒”的概括方法可證明這一點。

讀賈島詩,會感到他的詩內容不豐滿,想象不豐富,境界狹窄,雖也有少數詩篇如《劍客》慷慨激昂,但大多數詩篇感情清冷,表現着寂寞孤獨的情懷,如《秋暮》:“北門楊柳葉,不覺已繽紛。值鶴因臨水,迎僧忽背雲。白鬚相併出。暗淚兩行分。默默空朝夕,苦吟誰喜聞。”全詩境界是迫促狹窄的,想象並沒起飛,只寫得垂淚苦吟的詩人獨立於秋日之中,連周圍景物也寥寥無幾,引不起讀者對詩的意境的豐富聯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