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語文教學中想象力

學識都 人氣:2.68W

學會觀察葉聖陶先生說:“想象不過是把許多次數、許多方面所觀察得到的融合爲一,團成一件新的事物罷了。假如不以觀察爲依據,也就無從談起想象的作用。”大自然是神奇而豐富的世界,我們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觀察自然,接觸社會,感受生活,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並在觀察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發展好奇心和廣泛的興趣愛好,逐步打開學生想象的大門。

有關語文教學中想象力

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展覽、名勝古蹟,引導學生觀察東昇的紅日、秋日的田野,欣賞悅耳的音樂、迷人的圖畫等等,使他們增加頭腦裏的表象儲備,爲想象提供取之不盡的素材。

重視積累知識和生活經驗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想象的活動始終是對感覺與知覺所給予的那些材料的改造,想象力是在過去知覺的基礎上的一種新的形象的創造力。豐富的想象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應教育學生熱愛生活,關心生活,引導他們積極參加科技、文藝、體育等活動,引導他們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積累表象,爲發展想象力刨設良好的條件。同時,還應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記憶力的培養,因爲學生有了廣博的知識,才便於發現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繫,並受到啓示,觸發聯想和想象,產生知識的遷移和連結,最終達到認識上的新飛躍。

創設情境氛圍,激發想象興趣

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以形象爲主體、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往往能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從創設想象情境來看,主要是充分利用教材,圍繞教學目的,找到引起學生想象的“着火點”、“觸發點” ,從而驅遣學生的想象。

藉助多媒體技術色彩、線條、畫面具有很強的直觀性,聲音具有表情功能,美的畫面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往往能創設一種特殊的情境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喚起學生的想象。現代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於一體,藉助聲、光、電的神奇配合,以其豐富多彩的信息刺激,爲學生想象思維創造了廣闊的空間。

如教授 安塞腰鼓 時,可利用多媒體播放腰鼓舞片段,讓學生從聲響、畫面中感受腰鼓的恢宏氣勢和鏗鏘激越,進而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文字中體味激情的腰鼓。

又如((聽潮 ,是一篇寫景抒情,意蘊深遠的美文。不少學生因投看到過真正的大海,難以體會其中的意境,特別是對文中那富於變化的海潮的三個階段,理解就更困難了。我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與之生活相關的表象積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達到了預想效果。

落潮、潮起、高潮三個階段的動態畫面,配以不同的音樂背景、海濤聲響,生動形象地啓發學生聯想、想象,創設情境氛圍,使學生如聞其聲,如I缶其境,進而領略了大海的溫柔美和雄壯美,得到了美的享受。

充分利用教材。培養想象能力

葉聖陶先生說:“我們鑑賞文藝,最大的目的無非是接受美的經驗,得到人生的受用,要達到這個目的,不能拘泥於文字,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 這就告訴我們,要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美的享受,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啓發學生想象,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他們在語文藝術的天空中翱翔,從中得到美的體驗。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很多,教這類作品,必須啓發學生憑自己的實際經驗和生活知識,運語文教學中想象力的培養用聯想、想象、類比等方法去感知和欣賞作品的境界和情調,即進入意境。這時候如果學生不善於進行積極的想象與聯想,那麼再美的文學形象對他也沒有多大意義。具體來說,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從以下幾方面培養、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品味細節刻畫好的作品往往通過生動的細節描寫打動讀者,令讀者與之產生共鳴。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細節刻畫,通過細節展示的生活畫面,引發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加以想象,變抽象爲具體,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人、物、情、景。

如着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在 背影 一文中,用極簡練的背影輪廓畫創造出一種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給人留下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

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中的感受,細細品味望父買橘的細節,幫助學生透過字面想象父親爲兒子買橘時努力掙扎,攀登月臺的吃力神態,或咬牙使勁,或汗溢面頰,學生在想象中品味,體會到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

利用“意義空白”在中國畫技法中,非常講究“空白”藝術。古詩文中也十分講究含蓄和意境的創設,有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等創作主張和藝術表現手法。這種表現手法,如果運用到文學作品之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義空白” ,而這種“意義空白”恰恰是啓迪學生想象的“亮點”。

在語文教材中,特別是魯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許多篇章留有“意義空白” ,抓住其中最主要的`部分,通過想象,往往成爲理解作品的鑰匙。如 孔乙己 一文,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作結,其意義空白給人留下十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在講課過程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如果你是導演,你將如何設計拍攝 孔乙己》的結尾鏡頭?這一點撥式質疑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被這一有創意的設計吸引過來,展開大膽而有創造性的想象,有的說要讓潦倒的孔乙己的背影逐漸模糊模糊,最終消失;有的說要把他此時的手做一特寫鏡頭推出,因爲孔乙己的手或蘸酒寫字,或偷竊東西,或書寫服辯,或代腳“走路” ,有着特殊的用途,那雙本應具有謀生本領的手,最終卻成爲他爬向死亡的手;有的說應配上畫外音“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樣才留有餘味;有的說應配上衆人的笑聲,讓笑聲貫穿全劇,用這種含淚的笑聲反襯孔乙己的慘狀更讓人覺得悲哀。學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藉助想象體會到作品豐富的言外之意,充實了作品的“意義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