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職業環境的高校審計學課程改革論文

學識都 人氣:2.87W

審計職業環境的變化,呼喚高校培養更多滿足實踐需求的高素質審計人才。指出我國高校審計學課程的現狀和問題後,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分析了原因,並基於此提出審計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目標。提出引入研討式教學模式進行審計教學改革,並從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和教學延伸三個層面,具體介紹了研討式教學模式在審計教學中的應用。最後總結了進行審計教學改革應注意的問題。

面向職業環境的高校審計學課程改革論文

引言

我國高等學校承擔着爲國家經濟建設輸送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都要着眼於服務社會需要。高校審計學課程的改革也要緊跟審計職業環境的變化,培養面向實踐需求的高素質審計人才。

1 審計職業環境對高校審計人才培養的要求

1.1 市場經濟環境的需求

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範圍更深、更廣,經濟活動日趨複雜,資本市場等多種融資方式的發展對真實可靠會計信息的需求增加,同時經濟領域中的違法、違規行爲也不斷髮生。審計作爲獨立的經濟監督活動,應爲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發揮更大作用。這呼喚數量更多,同時質量更高的審計人才。

1.2 審計行業自身的要求

近年來審計準則進行的重大修訂,既反映了社會對審計活動的期望與需求,也對審計人員的勝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國現行審計準則採用原則導向而非規則導向,只爲審計人員提供分析和判斷的基本框架和標準;現行準則全面採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要求審計師評估客戶重大錯報風險,有針對性地選擇審計程序;這些都使得審計過程成爲職業判斷過程。

審計職業判斷更大的空間及其重要性的凸顯,意味着滿足社會公衆期望的審計人員不僅需要具有某一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巧,而且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和較高的綜合素質,這包括自覺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社會環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關係處理能力等。

1.3 高校素質教育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樹立以提高質量爲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提出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爲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

相應地,我國高校育人方針正由過去的單一技術專業性,向全面綜合的素質型複合人才轉向。

素質教育以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爲目的,其內涵包括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繫的三個層面:

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培養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

這也要求高校完善審計教學體系,發展基於“職業模擬”角度審計教學模式,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2 我國高校審計學課程的現狀、問題及成因

相比較於其他會計類專業課程,學生普遍感覺審計課程枯燥無味,理解困難;或者學不明白,或者難以致用;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評價都不高。

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歷,筆者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下。

2.1 客觀方面:審計學科自身特點

2.1.1 理論知識枯燥

審計的許多理論概念,如審計假設、審計目標、審計風險、審計重要性、審計判斷等,較爲生澀難懂。如果教師課堂對理論的講授和介紹只浮於表面,未能結合具體的審計實踐經驗及工作細節,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就只是停留在課本零散、簡單和抽象的陳述,死記硬背,無法融會貫通。教學質量和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2.1.2 業務知識抽象

審計學本身有極強的實踐性,當前審計課程和教材主要以業務循環審計來介紹審計實務,但單靠課堂照本宣科式地講授很難還原握審計實務。因爲當前職業環境下,審計實務中包含大量職業判斷,如樣本量的選取、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可容忍誤差、可接受風險和重要性水平的認定等,使得審計實務操作表現出很強的抽象性和不確定性,這會讓習慣了標準答案、缺乏任何工作經驗的學生覺得難以把握,不着邊際。

2.1.3 要求紮實、寬泛的基礎知識

審計學專業性很強,與如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稅法、經濟法、統計學、計算機信息處理、應用文寫作等許多學科理論相互滲透。要想學好、學通審計學,必須要有一定學科知識的鋪墊。

實務中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要求對客戶的經營環境、戰略前景、生存能力等作出判斷和分析,要求審計人員具備管理、戰略、經營、財務等多方面、更全面的知識和經驗。

2.2 主觀方面:傳統教學組織方式

傳統講授方式、師資、課時、課本、空間等因素的制約,使課堂無法將審計工作與實務技術以原貌展示給學生,教學效果欠缺,制約了學生對審計理論和實務知識的理解及運用。

①受目前高校“重科研、輕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教師既缺乏動機和激勵,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參與審計實踐。即使是那些可能有很多證書的教師,其課堂授課大多也只是從書本、從網絡到書本和理論,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

②課程內容多且課時有限。教師難以詳細介紹專業理論的同時,實踐教學更是不可能實現或完全流於形式。專業知識不夠系統使得籠統的定義性概念更加模糊,學生在填鴨式理論灌輸中對審計知識的掌握僅限於應付考試,很難在頭腦中建立起清晰的審計概念框架和知識體系,也並未真正培養起相應的職業素養。課程沒有真正提高學生的審計技能,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仍需系統詳細的專業培訓,既浪費社會資源,又延緩就業過程。

③案例教學雖已有充分應用且所佔課時比例逐步提高,但缺乏數量充分的高質量案例儲備。目前常用的教學案例,以國內外審計失敗案例爲主,其中還不乏虛擬案例。教師自行編寫的虛擬案例很可能存在漏洞;國外案例相對晦澀難懂,與中國實際經濟、法律環境契合度不高;而國內審計失敗案例多着重介紹審計失敗原因及啓示,並未能系統展示審計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難以反映審計工作全貌。

④教材多以註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爲依據編寫,一開始就大量涉及職業規範和執業準則內容,然後是審計理論,後半部分爲循環審計。這種編寫順序與認知審計的過程並不一致。因爲準則、規範等內容並不能形象描述審計工作的實質性內容,初學者可能不能透徹理解,對課程的熱情與興趣減退。此外,大多教材停留在對概念的介紹、舉例及對準則、法規的講解和闡述上,很少有審計具體過程的介紹,更不曾提及分析思路、職業判斷的形成等。導致學生只是機械瞭解各種不同概念和方法,對其具體運用不甚清楚。

3 審計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目標

從當前現狀及原因分析出發,我國高校審計教學應圍繞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面向職業環境需求和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從學生未來職業規劃以及審計行業自身發展角度,以現實需求引導課程安排,以實踐需要指導教學改革。

重點要培養學生以下綜合素質能力:

3.1 專業知識技能

專業知識技能是審計人員安身立命之本。不僅要掌握審計理論知識,熟悉現行審計準則和規範;更要能在實務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這要求研究當前國內外審計學科發展形勢和前沿問題,結合審計實務的必要性和社會需求,重新設定審計教學課程標準,通過課程設計豐富專業知識內容,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培養,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原則,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通過專業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系統全面的會計審計專業知識。通過經濟、管理、金融、證券等相關課程學習,使其成爲複合型人才,用紮實全面的知識爲敏銳的職業判斷力提供基本保證。

3.2 職業道德素養

面對複雜社會經濟問題甚至是嚴重的經濟違法犯罪,提高審計人員的法律意識,強化法律法規和道德規範教育勢在必行。

良好的職業道德教育也是學生入職後進行有效職業判斷的基礎。

在各種壓力和動機之下,唯有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才能審慎地進行審計程序和方法的選擇,做出恰當的職業判斷。

高校審計教學中,除應注重學生審計知識框架的建立和專業審計技能的培訓,還要通過多種方式如開展小組討論,實施案例教學,邀請實務界人士人進行專題講座等,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其職業道德認識。以保證爲國家審計領域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

3.3 自我學習能力

當前作爲審計依據的會計準則、規範等,以及審計準則和技術方法都在不斷髮展更新,會計實務也日益複雜和多樣化,這都對審計人員的知識更新和自我學習能力提出要求,不能指望在學校所學知識能一勞永逸地滿足實務工作需要。因而高校審計教育應從“傳授知識”向“傳授學習方法”轉變,克服功利性弊端,達到教育終生受益的本質。高校應以課程爲平臺,以教師爲引導,爲學生提供更多的“方法論”指引,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思維、使用知識的能力,鼓勵學生養成善於思考、質疑和探索的習慣,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更多是實現學習能力的提高,樹立起“終身學習”、“學會如何學習”的理念。

4 審計教學改革:引入研討式教學模式

當前形勢下,積極主動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改革,在高校審計教學中全面推行研討式教學模式,引入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符合認知規律的先進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訓實習法等,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改善教學效果,在提高學生對於審計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同時,提高其綜合素質能力,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4.1 教學模式:研討式教學

研討式教學模式是相對於以單向性知識傳授爲主的教學模式提出的,是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知識積累爲基礎,精心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充分參與、主動探究,自主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在研討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鍊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其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這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爲知識不是通過傳授獲得,而是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他人幫助,利用必要素材,通過意義建構,即建立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間內在聯繫的方式獲得。

“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爲中心”的研討式教學模式,可具體結合採用學習討論、案例研究、情境模擬、任務訓練等方法。

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創設;學習小組成員要協同作業,並通過有效會話商討如何完成任務;在任務實施完成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智慧爲整個羣體所共享,並在團體協作中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學習、發現和探索相結合的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

4.2 教學組織:內容模塊化+任務驅動

遵循由表及裏、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安排教學順序,可先從現象內容(審計工作過程)入手,將審計準則和職業規範的內容後放。各部分的教學內容可進行模塊化處理,以任務驅動的方式來完成各模塊的教學。審計本身就是一個綜合性任務。所有知識和技能都可分解成各具體“任務”來教與學。

①教師根據模塊教學目標設計一系列任務,如現金、存貨盤點任務等。審計的相關知識點,如審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工作流程、工作計劃的制定;內部控制的描述與評價方法;審計工作底稿的編制和審計報告的撰寫方法等,都可以設計貫穿到任務之中。

②學生“探究式”學習解決任務要使用的一些必備知識技能。如盤點法的使用,不同對象盤點方式的異同,監盤表的編制等。還有靈活運用審計方法、鑑別描述內部控制、收集整理審計文案、解讀審計準則、出具審計結論的各種技能。

③學生通過小組內討論、交流、協作共同完成任務後,展示工作成果,完成知識和技能的構建。學生完成任務的關鍵是掌握基本的審計方法和技能並能實際運用、動手操作、自主解決問題,這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審計課程教學目標十分吻合。

4.3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情景教學

在各任務模塊的講解中,教師講授之外,還可根據關鍵知識點的具體內容和素材準備情況,更多采用案例教學法或情境教學法。這兩種方法都可以使課程教學的職業模擬化程度更加逼真,學生學習也更具有實踐意義和探索意義。

①情境教學法。指在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爲主體的生動具體場景,如實物場景、圖片、短片、角色扮演、案例展示等;給學生以直觀感受,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和獨立思考,接着小組討論思辨、團結協作,派代表陳述觀點和接受問詢。它能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材知識,加深印象,發展抽象和邏輯思維。

例如,在講解內部控制測試和業務循環審計時,可通過創設各個業務循環流程情境,由學生扮演職能部門職員。“身臨其境”的業務執行使學生能親身體會,從而更容易理解業務循環中各職能部門職責、部門及崗位的互相牽制、單據的生成與傳遞、記錄與實物的核對等內控內容,也更容易形成審計人員應運用何種方法、收集哪些證據的職業判斷。又如在講解審計職業道德和相關審計準則時,可選取典型案例進行視頻播放,讓學生選擇符合或違背職業操守、職業準則或法律法規的行爲,探討法律規範的灰色地帶。

②案例教學法。指運用審計理論和方法,對實際或仿真的案例進行分析、推理,從而發現問題、形成結論或提出審計建議,以獲得審計實踐知識的一種方法。案例教學法要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解決高質量案例儲備問題。較好的做法是,教師深入合作單位或關係企業調研訪談或參與事務所審計項目,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真實資料,根據案例案情及貼近教學要求做精心篩選和改編。如果該項條件不具備,仍然是選編現有公開案例,則不能固定於已有模式,應以審計實務爲基本結構,圍繞學生所需掌握知識、技能和法規等對基本材料加工改造,從而在運用該案例時能激發學生進行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評價的興趣。其次,就案例的講解做充分準備。教師要預先熟悉並深度理解案例,然後以自己的思維做引導,注重講解理論在實務中的表現形式,逐步還原審計工作程序和過程,有步驟地帶動學生思考並參與分析討論。活用案例一方面可拓寬學生知識面,符合對認知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另一方面可以此爲支撐點,依靠特殊印象強化對審計工作的理解,活躍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主動思考的興趣,鍛鍊其根據具體情境作出恰當職業判斷的能力。

4.4 教學延伸:實驗(實訓)+實踐(實習)

情境融入和任務完成使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儲備,還需通過校內實驗(實訓)和校外實踐(實習)將零散的知識和技能貫穿起來,這對於銜接實際工作有重要作用。

4.4.1 有條件的高校加大教學資源投入,開設基於“職業模擬”視角的審計實驗課程

實驗室應安裝審計類的教育軟件,並至少能提供一兩個企業的財務資料和仿真背景,如企業的行業狀況和法律環境、企業的性質和經營戰略、內控的設計及運行情況,賬、證、表等財務信息的手工記錄及電子記錄,相關會計政策和制度等。通過對企業的全面審計實驗課程,學生可將課堂積累的審計知識和技能進行回顧和綜合運用;根據可疑數據和審計線索追蹤到原始憑證及其他基本資料;親身體驗審計工作步驟、具體流程和基本技能等;面對問題自主探索解決方式,對重點審計領域、審計處理方法進行選擇和決策。這能極大提高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創新能力和應變能力,使得審計不再停留在空洞的理論層面而變得形象可感。

4.4.2 將社會實踐(實習)落在實處

高校應運用多種渠道給學生創造最佳實踐機會,如通過校企合作安排學生到校外合作企業實習,動員學生多與企業和會計師事務所聯繫,利用寒暑假實習。爲避免實習流於形式,高校需要做好與實習企業和與學生的溝通,並加強對實習效果的多方位評價和考覈。這樣才能將學生置於一個邊學習、邊實踐的動態過程中,將理論知識逐步通過實習增強感性認識,並能爲學生將來就業和企業用人同時提供幫助。

5 審計教學改革應注意問題

5.1 正確認識教學方法的作用

不能迷信和盲目誇大教學方法的作用,方法不是萬能的,不是依靠某一種方法就能夠解決審計教學中所有問題。同時各教學方法之間並非孤立,而是相互交叉、互爲依託的。如任務驅動法下的任務實施過程中要營造適當情境;而情境教學法下要佈置一系列任務。

5.2 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容忽視

審計教學方法在應用上並不都是盡如人意,往往會受到教師能力水平、學生知識結構及能力、課堂一些難以預料情況等因素制約。因此審計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教師課前要花費大量精力,按照實際審計工作流程,針對每一個知識點和技能要求設計可操作性的案例、情景和任務等;教師對知識的運用要有自己的標準,形成對審計理論、實務、實踐、內容等方面透徹的理解和深刻獨到的見地;教師要有能力掌控,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問題,切入教學重點,對偏離預期學習目標的學生活動及時引導糾正,用最恰當案例、最合適問題、最到位點評、最富結論性的總結,來保證學生在提高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學習效率。

5.3 育人要貫穿始終

育人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塑造有獨立人格,有健康人生觀和價值觀,全方位發展的社會人是貫穿高等教育始終的。教師不能只關注專業能力培養,把學生訓練成機器工具,而應重視人文關懷教育,尊重學生,關心學生、鼓勵學生,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在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技能的同時肩負好育人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