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俠電影的淺暴力美學

學識都 人氣:1.03W
新武俠電影的淺暴力美學
  摘要:武俠電影作爲中國獨特的類型電影,以其特有的美學特徵和美學思想形成了一種東方意味的“淺暴力美學”。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武俠電影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史學上被稱爲“新武俠電影”。新武俠電影在科學技術與社會觀念發展變化的基礎上,以全新的視角爲淺暴力美學注入了一支新的血液。新武俠電影首先改觀了武俠電影的外在美學特徵:武術的風格化呈現;畫面構圖的精緻考究以及冷兵器的千變萬化、光彩炫目。其次,在發揮視覺化奇觀的同時,新武俠電影在內在美學觀念上也發生了變化:“武”不再有崇高的價值意義;解構了傳統的俠義精神;人物遭受着精神創傷,迷亂了自我。總之,新武俠電影以其獨特的美學特徵和美學觀念,再一次展現了中國武俠電影的魅力。
關鍵詞:淺暴力美學新武俠電影美學特徵美學觀念
新武俠電影的淺暴力美學
一淺暴力美學
暴力美學,顧名思義是把暴力作爲表現對象而在美學觀念觀照下的一種美學樣式。“所謂‘暴力美學’是有約定俗成的特定含義的,它就是指起源於美國,在香港發展起來的在成熟後影響世界的一種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①而尹鴻則認爲:“‘暴力美學’是個廣義的、泛審美的概念,並非嚴格的美學概念,相關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展示攻擊性力量,展示誇張的、非常規的暴力行爲。文藝作品中,暴力的呈現可劃分爲兩種不同形態:一是暴力在經過形式化、社會化的改造後,其攻擊性得以軟化,暴力變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彈、血腥的場景經過特技等手段處理後,其侵害性傾向被隱匿了一部分。又如,在美國的一些電影中,施暴者代表正義卻蒙受冤屈,這種人物關係的設置也軟化了暴力行爲的侵略性。另一種情況是比較直接的展現暴力過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在多種文化行爲中都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兩種暴力呈現方式審美價值不同,社會效果也不一樣。”②暴力美學是在美學範疇內,從形式和內容上對暴力的審美。我們可以列出許多暴力美學的作品:《發條橘子》、《出租車司機》、《天生殺人狂》、《大逃殺》等等。在這些影片中,暴力成了被刻意表現的內容:殺人場面,血流成河,剖開人體。攝影機直接對準了這些殘酷而驚魂的場面,這種暴力的直視和毫無顧忌的展現,更強化了暴力的血腥和恐怖,好萊塢的暴力電影就是很好的註腳。而中國的暴力電影卻不是那麼毫無顧忌,尤其是中國武俠電影,以其獨特的對暴力的呈現方式,消解了暴力的血腥和殘酷,展現的是暴力手段的形式美感和暴力思想的境界韻味,在對暴力的展現上另有一番天地。
所以在暴力美學範疇內,其審美對象有着美與醜之分(醜也是美學範疇的一個概念)。“萬物皆有其對立面。美的對立面是醜,暴力美的對立面是暴力醜。二者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觀衆由之產生的審美感受卻大相徑庭。”③上述歐美電影與中國武俠電影就是對比。又如在北野武的電影中,人性之惡的冷酷表現與血腥殘殺是所要呈現的暴力,而在徐克的武俠電影中,武的暴力具有一種人文關懷,有種積極可貴的精神支柱。這也正說明暴力美學不單單是形式上的藝趣,其背後都有某種思想觀念作“後盾”,無論是暴力美還是暴力醜的展現。
中國武俠電影雖具有暴力元素,但它對暴力的呈現,從外在形式到內在觀念都追求一種美感愉悅和意境韻味。中國曆來有“武文化”和“俠文化”之稱,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而在形式上,中國武俠電影又極具美感。賈磊磊認爲中國武俠電影是“消解暴力”,還有人認爲是對暴力的美化,在暴力的身上披上了一層外衣,其實這些都是一個道理。這正說明在暴力美學範疇內,中國武俠電影是與歐美、日本等國的暴力電影有根本區別的,那麼在暴力美學範疇內對此作一區別是必要的,是便於電影研究和理論發展的。鑑於此,本文將中國武俠電影這個獨特類型所展示的暴力美學稱之爲“淺暴力美學”,也是本文論述的基本理論視角。
淺暴力美學之“淺”不是暴力程度的深淺之意,更不是膚淺之意,而是就暴力的呈現形式與暴力指向的內在觀念而言的。在一次“中國武俠電影的過去和現在”的專家訪談中,賈磊磊說:“武俠電影對世界電影特別重要的貢獻是它改變了暴力呈現的方式,它把血腥的、暴力殺戮的場面消解成一種供人觀賞的舞蹈化視覺奇觀,武俠電影由於內容的原因必然要展示暴力,西方那種直接的暴力場面對觀衆感官造成的強烈刺激對觀衆有不良的心理暗示,但中國武俠電影往往通過舞蹈化的武打方式消解了暴力的殘酷性,把武術技擊變成了一種供人觀賞的東西。”正點出了中國武俠電影暴力呈現的別樣形式,而且中國武俠電影注重俠義精神與道德倫理的表現,所以說中國武俠電影的層層包裝,美化了暴力實施的手段和觀念,同時又注重暴力世界(武俠世界)環境條件的美化,使其獨有的這種“淺暴力美學”,更加鮮明形象。
二新武俠電影
作爲中國電影的獨特類型,武俠電影源遠流長,自1919年的《車中盜》算起,武俠電影走過近九十年曆史,基本與中國電影史同步。1928年《火燒紅蓮寺》掀起了武俠電影的第一個高潮,續集就有18集之多,武俠電影在20年代後期出現了第一次繁榮。這以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張徹、胡金銓等人對武俠電影的創作,推動武俠電影進入了“武俠新世紀”,或稱“經典武俠時期”,也即武俠電影的“黃金時期”。“而70年代初武俠片代表人物李小龍的橫空出世,表明了武俠電影開始走向國際化,爲這段“黃金年代”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④80年代雖然有《
少林寺》等票房成功的影片出現,但並沒有超出舊有的武俠電影的框架,依然沒有挽回其頹勢。直到90年代初以徐克爲代表,又掀起了武俠電影的再一次高潮,出現了以《新龍門客棧》、《笑傲江湖》爲代表的一批全新的武俠電影,電影史上習慣上把發端於20世紀80年代末、興盛於90年代初、中期以徐克爲代表的武俠電影稱爲“新武俠電影”。“這一時期的武俠片被稱爲‘新武俠電影’,以區別80年代中期之前的傳統武俠片。新武俠電影中,‘武’與‘俠’的元素無論在包裝上還是在含義上都與舊武俠電影有所不同,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⑤而經過90年代末新武俠電影衰落期後,進入21世紀的武俠電影又出現了一次高潮,但就其表現形式和思想觀念而言,不能納入新武俠電影之中。所以本文所說的“新武俠電影”主要指20世紀90年代起到20世紀末止的古裝武俠電影。
新武俠電影對以往武俠電影進行了大膽的革新,更注重技術的應用,以吊威亞、電腦特技和分鏡頭爲主,並吸取傳統的故事、敘事營養,以技術包裝程式化的武術動作配以“暴雨式”分鏡頭蒙太奇,形成了獨特的視覺風格。“尤其在徐克的電影中,電腦特技已經成爲主角,新武俠電影在鏡頭的運用上更加靈活多變,運動感極強,另外,除了技術上突破以外,對人物的重新塑造和講故事的手法更符合現代觀衆的口味”。⑥徐克的武俠電影代表了新武俠電影的最高成就,這一時期無論是徐克導演還是徐克監製,即便是沒有徐克的參與,也有明顯的“徐克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