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計算機多媒體優化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

學識都 人氣:3.02W
藉助計算機多媒體優化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
        人文素質的培養依賴於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實施依賴於人文學科。作爲人文學科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歷史學,由於它比其他學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現了人的本性及人與世界的關係,更能洞察和發展人的存在意義,因此在學科培育人文素養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正確把握人文素質和人文教育的內涵,充分挖掘歷史學科特有的魅力,不斷拓展歷史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渠道,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幾年來,我們的教學體會是,藉助計算機等多媒體優化歷史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既是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也是教學改革與教學手段現代化的實踐與探索。  
        一、藉助計算機、多媒體挖掘歷史學科魅力,豐富人文素質培養內容  
        歷史是“關係公民意識的關鍵學科”(見布什1990年簽署的《關於教育目標的報告》),歷史學科以其特有的魅力彰顯人文價值,推動着歷史學科和社會文明不斷進步。  
        在歷史教學中把握好史實、史觀、史法三個層面的教育是學生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關鍵。一是把握好史實。史實是學習歷史的基礎,首先是教師要深入淺出、左右逢源地講;其次是要求學生“記”,強調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加強對學生記憶的指導、督促與檢查;再次是理解要深,要區分歷史事件的表面現象和本質內涵,引導學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二是把握好史觀。要使學生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事件,注意中外歷史比較,形成“大歷史觀”,把握中國史和世界史之間的有機聯繫,使學生思維品質得以優化、思維能力逐步提高。三是把握好史法,通過歸納、演繹、分析、比較等對學生進行唯物史觀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  
        二、深化歷史教學手段現代化改革,拓寬人文素質培養渠道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歷史教學實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要以創新教學理念爲先導,以構建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爲核心,以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爲措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1.要創新教學理念。教學理念是教學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理性認識和主觀要求,它滲透了人們對教學活動的價值取向和觀念,是指導教學活動的靈魂。在歷史教學中要樹立“以人爲本、全面發展,以史爲鑑、服務社會,以情爲主、情理相融”的教學理念,由此統領歷史教學工作,實現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尊重差異教育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以這種理念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文素質培養。
  
        2.要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典型的、穩定的教學程序或階段。現代教育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勇於創新,形成有利於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個性化教學。       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精心設計導語,從教學內容中抽出有概括意義的若干問題,將其與學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聯繫起來,使之能集中學生精力、激發學生興趣。比如,在講解《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時,從19世紀末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入手,然後打出19世紀末的中國時局圖,既能引起學生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也能樹立“大歷史觀”。 
        其次,要精心組織教材。教師教學的創造性體現在教材處理上,就是對教材知識進行整合,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爲達成教學目標服務;要切合學生認知水平,將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感悟、實踐、探究相結合,體現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上;要以生動充實的史料作支撐,有效整合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更好地處理好“活”與“實”的關係。比如,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一課中,利用地圖、圖表等手段,將每一個列強修築的鐵路、開辦的工廠、開採的.礦藏、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勾勒出來,使學生了解經濟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列強的經濟侵略到了哪裏,政治掠奪就到了哪裏。  
        再次,要夯實教學環節。要充分體現學生人文素質的生成性和建構性。要注意教學過程的完整性,確保每一堂課都能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板塊;要保證教學環節的連貫性,使教學過程成爲環環相扣的認知整體;要把握各環節的邏輯性,培養學生縝密的邏輯習慣和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一課中,“甲午戰爭的失敗——政治借款——經濟、政治侵略——中國殖民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使學生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知識體系,同時瞭解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要精心設計結語。結語是教學過程的昇華,重在總結提煉一節課知識、能力、方法的精髓,對後續學習起着重要的引領作用。結語設計要體現完整、精練的特點,具有感染力和啓發指導作用,對教學效果畫龍點睛。比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一課的結束語: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對華侵略進一步加劇,中國自然經濟遭到破壞,國家主權被瓜分殆盡。面對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國已不國的局面,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開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苦苦探索,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等一個又一個奮鬥歷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  
        3.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對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採取了故事激趣法、形象再現法、藝術表現法、問題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合適的方法輔之以適當的多媒體教學手段,突破了以往歷史教學單調、枯燥的格局,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髮揮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