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物理實驗探究教學論文

學識都 人氣:8.32K

初中年齡段的學生精力充沛、活潑好動、勇於探索、求知慾和好奇心強,具有很強的創新潛能;物理又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物理實驗教學應成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同時對於抽象概念要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來加以理解,並注意與相似物理量進行區別與聯繫。下面就壓強這一概念的教學來說明我在教學中是如何加強概念教學與實驗探究教學的。

淺談物理實驗探究教學論文

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產生壓強,壓強對於初中學生學習難度比較大,原因是,壓強的知識比較抽象,特別是液體壓力的知識需要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本單元知識又需要綜合運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解釋有關現象、解答問題需要一定的分析表達能力。而且固體、液體、氣體的壓強量度和測量方法等都各不相同,是中學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概念,屬於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具有很強的規律性,它與生活、生產有密切的關係,爲了讓學生能深刻理解壓強的有關知識,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進行比較與歸納,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

1.壓力與重力的區別與聯繫。在講解壓力概念時,爲了讓學生把壓力與重力區分開來,我採用了對比教學法。讓學生認識到壓力與重力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壓力不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的,但將一個物體放在水平支撐面靜止時,物體對支撐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體重力的大小相等,講解時通過畫力的示意圖舉例說明。如:手用力往牆上按圖釘,牆壁受圖釘尖的壓力,壓力方向與牆面垂直。施力者是圖釘,受力者是牆壁,與圖釘受重力大小無關。還可用列表說明,如:以放置在斜面上的質量爲m的木塊對斜面產生的壓力爲例,說明這兩個力的區別。

施力物體

受力物體

力的作用點

力的方向

力的大小

力的性質

重力

地球

木塊

重心

豎直向下

mg

引力

壓力

木塊

斜面

斜面

垂直於斜面向下

小於mg

彈力

因此,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對桌面產生的壓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本身重量大小的事實,僅說明壓力在數值上等於物體的重力,方向相同,不能把它們混爲一談。

弄清楚了壓力與重力的區別後,在探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學生就不會猜想壓力作用效果與重力有關,而會猜想與壓力有關了。這樣將物理量通過比較分析,講深講透,學生自然就可以突破難點了。

2.壓強公式P=gh與P=F/S的關係

學完了固體、液體、氣體的壓強之後,學生對於公式P=gh與P=F/S的應用經常會混淆,不理解各自的適用範圍。所以跟學生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有助於學生對於公式與原理的理解,以便能正確的解決實際問題。

(1)公式P=gh中的壓強是液體由於自身重力產生的壓強,它不包括液體受到的外加壓強。因而此公式是液體壓強公式。由公式可知,液體的內部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液體的深度有關,而跟液體的體積、液體的質量無關。由於液體有流動性,能夠傳遞壓強,因而液體壓強規律與固體壓強不同,分析問題時必須考慮其各自的特殊入情入理。我們可採用列表對比、類比分析問題的研究方法,分析下面一下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對前後知識的聯繫、分析問題的方法。

如將盛一定量液體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對桌面產生的壓力、壓強,與液體對容器底產生的壓力、壓強是否一定相等(容器重不計)。請看下錶:

作用對象

產生原因

壓力的大小

壓強的大小

對水平桌面

容器和液體都受重力作用

等於容器和水所受的總重,與受力面積無關。

計算方法:F=G

與容器和水所受重力有關,與受力面積有關。

計算方法:p=F/S

對容器底

液體受重力,液體能傳遞壓強

不一定等於液體重,與液體的壓強、底面積有關。

柱體:F=G

上小下大:F>G

上大下小:F<G

計算方法:

F=pS=ghS

與液體密度、深度有關,與容器形狀、底面積無關。

計算方法:p=gh

由上表可知,求固體壓力和壓強時一般先求壓力再求壓強,而求液體壓力和壓強時,一般先求壓強再求壓力。懂得了這個求解順序,再加上對公式意義的理解,以後碰到此類問題時,出錯機率大大降低了。

(2)公式P=gh的適用範圍

這個公式只適用於計算靜止液體的壓強,不適用於計算固體壓強。儘管有時固體產生的壓強恰好等於gh。例如,將一密度均勻的高爲h的長方體或圓柱體鐵塊放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受到的壓強爲P=F/S=gV/S=ghS/S=gh,但這只是一種特殊情況,不能由此認爲固體由於自身所受策略而產生的對支撐物的壓強都可以用p=gh來計算。

(3)公式P=gh與P=F/S的關係

公式P=F/S是壓強的定義式,也是壓強的決定式。無論是固體、液體或氣體,它都是適用,是普遍用的公式。而P=gh是結合液體具體情況,利用P=F/S推導出來的,它只適用於計算液體的壓強。能否用公式P=gh計算大氣壓強呢?由於液體很難被壓縮,液體的體積不易改變,因而容器內的液體自上而下,其密度都是相同的。由於氣體是可以被壓縮的,氣體的體積容易改變,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外加壓強增大時,它的體積將縮小,氣體密度要增大,所以,在大氣層內不同高度的地方,空氣的密度不一樣,靠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比較大,越高的地方空氣的密度越小。由於大氣層中空氣的密度不均勻,因此不能用p=gh計算大氣層中某一高度的大氣壓強。

通過以上的分析與比較,學生對於固體、液體、氣體的壓強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分析問題時就能依原理和公式來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技能和方法。

二、加強實驗與探究,重視科學方法的教學

我在教學中儘量多安排探究性學習活動,雖然學校的器材缺乏,分組實驗很難開展,但我一定會盡量的多利用身邊的器材給學生做許多的演示實驗,同時將實驗進行改進,儘量讓學生自己動手用身邊的器材進行一些實驗探究。做演示實驗時,實驗的過程仍然遵循實驗探究的環節,多數程序要求學生來共同完成。在實驗教學中,我的教學程序是: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歸納分析──得出結論──交流與評估──應用與延伸。

比如,在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首先通過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強有關的現象,瞭解什麼是壓力,知道壓力可以產生一定的作用效果,然後再讓學生進行猜想。“猜想”是一種科學研究方法,在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猜想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躍的成分,所以平時我很重視這一環節的教學。先讓學生的思維進行擴大和發散,充分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但是爲了防止學生胡亂猜想,還要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這樣能去僞存真,去粗取精,從而能讓探究活動順利進行。學生的猜想因素有許多,比如:壓力、重力、質量、受力面積、體積等因素。然後我再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與篩選,合併與歸納,最後得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猜想之後,再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在設計實驗前向學生強調“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方法,“控制變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也是我們教學中的重點。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時,我們一般是分別研究這個物理量與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就必須在研究物理量同其中一個因素之間的關係時,將另外幾個因素人爲地控制起來,使它們保持不變,以便觀察和研究該物理量與這個因素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控制變量法”。有了這種科學的思想,學生的實驗設計是沒有太大的難度的。即先保持受力不變,改變壓力的大小,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之間的關係,然後再保持壓力不變,改變受力面積大小,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之間的關係。

壓力作用效果如何觀察呢?力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物理量,如何把壓力的作用效果顯示出來呢?這裏又涉及到一個“轉換法”的科學方法的教學。所謂“轉換法”,主要是指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不可見、不易見的`現象轉換成可見、易見的現象;將陌生、複雜的問題轉換成熟悉、簡單的問題;將難以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轉換爲能夠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的方法。要把壓力的作用效果顯示出來,也就是要讓壓力的作用效果比較顯著,那麼在選擇被壓物體(支持物)的時候應該怎麼選擇呢?學生一下子就會想到,要選擇比較鬆軟的表面來做支持面,比如沙子、海綿、軟泡沫、麪粉甚至肌肉等。

實驗前期的工作都做好了之後,就可以選擇適當的器材進行實驗了,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的就能順利的得出實驗結論。

三、重視拓展與應用,引導學生創新

實驗結論得出後,讓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分別指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還可以進行怎樣的改進?比如做完以上實驗,有一個學生提出“課本上改變壓力是通過改變物體的重力來實現的,我覺得這裏容易讓我們將壓力與重力混淆。我覺得在這個實驗裏,只需要在木塊表面加壓力,然後觀察在壓力增大的情況下,海綿是不是凹陷得更深,即可得出結論。”學生的創造精神得到充分體現。然後我再問學生,除了剛纔的實驗,你還能通過身邊的器材設計一些小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嗎?許多學生想到了這種方法:將鉛筆削尖的一頭壓在手指上,手會感到疼痛;然後增大壓力,疼痛感覺加強,手指凹陷得更深,從而說明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然後我趁機問學生,如何探究“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呢?學生通過思考一般能想到方法:用兩隻手的食指分別壓住鉛筆兩端,由於此時兩隻手對鉛筆的壓力相等(二力平衡),而兩隻手指的受力面積不同,通過兩個手指的不同感覺,即能得出實驗結果了。所以在遇到“如果在超市買了米的時候,你會想哪些辦法來減小方便袋對手的壓強?”的問題時,學生就能迎刃而解了,一是將米分裝兩袋來減小壓力;二是在袋與手之間墊上一塊布來增大受力面積。

除了在課堂上做實驗外,我還適當的補充一些課外活動,如調查研究、實驗探究、小製作等等。例如:調查研究生活中跟增大或減小壓強有關的事例、調查研究大氣壓的變化與天氣的關係;實驗探究測算自己對地面的壓強;自制水氣壓計等。通過這些拓展,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體現了學習物理知識的重要性。

以上幾點,只是我平時教學中的一隅,當然,在物理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以實驗爲載體的教學改革模式正在不斷地在深入。如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還有待於我們更進一步的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探索,不斷的總結,以取得更多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