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婚:現象透視和社會學思考

學識都 人氣:1.45W

內容摘要:閃婚的出現是對過去家長制、男權思想、從一而終的思想的衝擊,是人們有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自由的一種表現,更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閃婚這種社會現象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城市化和文化變遷是關鍵因素。閃婚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一味否定是不明智的,要積極的加以引導,以便趨利弊害。

閃婚:現象透視和社會學思考

關鍵詞:閃婚城市化文化變遷社會進步

3秒鐘可以播報半條新聞;8分鐘可以泡好一杯方便麪然後吃完;13小時納斯達克指數可以翻降數倍……在有限的時間內,你還能做什麼?“閃婚一族”說———3秒鐘足以愛上一個人;8分鐘足以談一場戀愛,13小時足以確定伴侶結一次婚……繼“愛情速配”後,又一種情感快餐的“閃婚”成爲現代都市一種新興現象。讓我們看如下有關閃婚現象的幾個案例:

個案一:相識七天定終身

在北京一家咖啡廳內,李海洋因走錯座位認識了小寒,他們在接下來的3個小時的交談中共同的感受是:相見恨晚!

第三天,小寒收到了李海洋的一封電子郵件《30年的記憶》:我一直懷着一份神聖的期待,期待着“緣來就是你”……她的心被打動了。

第四天晚上,李海洋生病了。小寒立刻開上車,在深夜裏敲了10多家藥店的門,終於爲海洋買到了藥。看到小寒手裏捧着七八種治頭痛的藥,感動不已的海洋第一次擁抱了小寒,輕輕地說出:“我真的非常愛你。”

第七天,在他們相遇的那家咖啡廳,海洋用開玩笑的口吻試探道:“我們結婚吧?”小寒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啊!”就這樣,他們敲定了自己的終身大事。

個案二:13小時———從陌生人到夫妻

“我們結婚吧!”“好啊。”“你是說真的?”“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

新郎和新娘,一個28歲,一個26歲,兩人在卡拉OK聚會中相識,然後他送她回家。本來,這或許只會是段通俗戀愛故事的開始,可是等到第二天再次見面,他卻直截了當問了開頭的那段對話。“如果你是真的,我就是真的”,這是她的回答。於是第三天的中午,兩人辦理了正式結婚手續。從第一天晚上到結婚,相處不過13個小時。

個案三:相識幾天就同居,不到半年就結婚

今年26歲的雙燕,她是今年五一剛結婚的,可現在離婚兩個字已經被提上了她和老公的議事日程。

雙燕和羅塵是在中國交友中心網上相識的,時間是2003年的最後幾天。相識後每天晚上10點之後羅塵就給雙燕來電話,兩個人一聊就到凌晨兩三點。一週的電話熱聊之後,兩人決定見面。這次見面沒有“見光死”,而是發展爲閃電式同居,然後不到半年就結婚。

當代中國社會正由封閉的傳統農業社會向開放的工業社會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度,這必然帶來婚姻觀念的變化與婚戀行爲的多元化,新的婚戀文化靜靜的蕩擊着傳統的婚戀模式。戀愛低齡、離婚率上升、婚外戀增多、未婚同居及婚外性行爲等使愛情、婚姻與生育由原先的統一而今日趨分離,閃婚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正在我國都市悄然興起,並流行成爲一種時尚。

所謂閃婚,它指的.是男女雙方在極短的時間內從相識,相愛到結婚,是有別於“一見鍾情”的一種實質性婚姻模式。與傳統的婚姻相比,它的特點在於“快”,既從認識,相愛到結婚都是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進行的,如案例中甚至只認識十三個小時就結婚了。都市生活緊張的節奏,生存的壓力,對人們習慣的生活發出了挑戰。人們面對社會轉變會不知所措,期望拋棄繁文縟節,對待婚姻的主張是:剪短過程,快出結果。那麼,簡化後的愛情究竟是濃縮的精華,還是絢麗的空殼,這倒是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一、類型

閃婚的類型很多,但是,一般來說閃婚可以分成如下幾種類型:

其一,感情衝動型。經過幾天甚至更短時間的接觸,男女雙方“感覺不錯”,感情迅速升溫,很快就完成了一系列情感與法律上的程序,攜手走進了婚姻的神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