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和諧度實證研究

學識都 人氣:2.38W
  

內容摘要:產業結構與產業組織之間存在着密切的互動關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與否直接影響勞動力在產業各部門之間的轉移進程。我國東部地區第一產業的GDP和就業人數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GDP和就業比重穩步上升,第二產業的變化不大。但是,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比較大,並且三次產業的協同性相比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東部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阻礙二者協同變動的因素。

東部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和諧度實證研究

關鍵詞:東部 產業結構 就業結構 偏離度 協同
  
  東部作爲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地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正向着有利於促進就業的方向發展,探討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和諧度,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本文對東部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變動趨勢及其和諧度進行實證分析,並提出二者調整優化的方向。
  
  分析方法模型與樣本數據
  
  (一) 分析方法模型
  結構偏離度是用來度量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不對稱狀程度。偏離度用公式可表示爲:結構偏離度= GDP的產業構成百分比/就業的產業構成百分比-1。從公式可以看出: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大,表明結構越失衡;結構偏離度的絕對值越小,結構越均衡;結構偏離度趨於零時,表明結構處於均衡狀態。結構偏離度爲正數,表明產業增加值份額大於就業結構份額;結構偏離度爲負數,表明產業增加值份額小於就業結構份額。
  結構變化的協同係數是刻畫兩種結構之間的協同性的。用公式表述爲,其中Xi表示產業i在產業結構中的權重,Li表示在產業i中的勞動力在勞動力結構中的權重,且有0≤S≤1。S越靠近1,表示兩種結構的變動具有較好的協同性,表明勞動力結構的變動對產業結構變動反應敏感,具有很好的靈活性和產業適應性。
  (二)樣本數據及描述
  本文的樣本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鑑》,主要數據有:對1995-2006年相關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整理,得出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山東等東部十一省市1996年到2006年三次產業就業人數之和、三次產業GDP之和。將1996-2006年的數據計算整理得出如表1。
  1.產業結構的變動。到2006年,東部三次產業GDP佔總GDP的比重與1996年相比發生了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每年都在持續下降,從1996年的15.4%下降至2006年的7.5%,下降了7.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從1996年的49.1%上升至2006年的51.9%,上升了2.8個百分點,上升緩慢;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一直保持上升趨勢,比重由1983年的35.6%上升到了2006年的40.6%,提高5個百分點。 總體上說,東部地區三次產業結構變動趨勢基本上符合產業結構演進規律,也基本上符合工業化的演進規律。根據國際經驗,第一產業比重將還有繼續下降的空間,第三產業將繼續上升,並且要逐漸超過第二產業,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2.就業結構的變動。第一產業就業比重迅速下降。1996年東部地區第一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就業比重爲42.2%,到2006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降低爲30.4%。東部地區農業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比重迅速下降,加快了工業化進程,與此同時,脫離農業部門的大量勞動力也對非農業部門形成了就業壓力和競爭;第二產業就業比重總體上變化不大。東部第二產業的就業比重已經從1996年的30.2%變爲2006年的34.6%,上升了4.4個百分點,到2006年,東部地區第二產業就業人口爲9357.1萬,與1996年的7262.9萬相比變化較大;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持續穩步上升。1996年東部地區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僅爲27.7%,經過10多年的發展,到2006年,就業比重上升爲34.9%,上升7.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0.65個百分點。2000年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突破30%,2005年達到34.2%,首次高於第一產業33.1%的就業比重,但是,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將不斷減少,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繼續上升。從東部地區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變動的總體情況看,第一產業就業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產業緩慢上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持續快速上升。

  實證分析
  
  (一)結構偏離度分析
  根據結構偏離度的計算方法,計算出東部地區1996-2006年這11年間每年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見表1)。進一步分析表1,從第一產業來看,1996年以來,東部地區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的值都爲負數,這表明第一產業增加值份額小於第一產業就業結構份額,絕對值由0.635上升到2006年的'0.754(見表1)。上升幅度雖然不高,但在這11年中其絕對值基本保持上升的趨勢。1996年後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呈上升的趨勢,耕地的減少,農業收入增長緩慢,鄉鎮企業和其他副業的發展,大量農民離開了土地開始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從第二產業看,1996年以來,東部地區的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呈現先升後降的趨勢。結構偏離度由1996年的0.625上升到2000年的0.808,從2000年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開始下降,到2006年達到最低0.499。從第三產業看,1996年到2006年,東部地區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經歷了由1996年到2001年的上升階段和2001年到2006年的下降階段,到2006年末東部地區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數值爲0.163,反映出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之間的和諧度得到了較大的提升。第三產業一般技術含量較低,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不高,而且就業進入壁壘較低,對轉移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強。按照國際一般承認的結構偏離度測算結果,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爲1000美元時,第一、二、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爲-0.3、0.1、0.1,而我國東部地區2006年的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0.754、0.499、0.163,這揭示了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變動中就業結構變動的嚴重滯後性。這一現實使我們必須面對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長期壓力,而且扭曲了資源配置,浪費了勞動力資源。
  (二)結構協同分析
  表1顯示,東部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變動的協同係數多年來沒有太大變化,基本都維持在0.80-0.90水平,這與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平均爲0.99的協同係數有很大差距,這說明東部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並不協同就業,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反應不敏感,同時也說明東部地區就業人員的職業轉換能力較差。勞動者的產業適應性比較弱,而這恰恰可能是勞動力市場流動性不強的緣故,這也從一個方面解釋了儘管東部GDP有了巨大的增長,但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員在目前仍然保持着如此巨大的數量的原因。由此可以得出,我國東部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有阻礙二者協同變動的因素,從而導致二者之間出現如此大的偏差。
  綜上所述,通過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和諧度的分析發現,我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還存在偏差。要糾正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偏差,最終實現經濟與就業和諧增長,必須加大農業扶持力度,促進農業勞動力合理流動;挖掘第二產業就業潛力,調整內部就業結構;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加快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壯大小企業規模,拉動東部就業增長。
  
  參考文獻:
  1.王曉君,劉愛芝.山東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06
  2.王小梅.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分析[J].經濟問題,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