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職取消物理課的思考論文

學識都 人氣:2.69W

摘要:當前,以就業爲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全面鋪開,加強實驗實訓教學已成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衆多高職院校紛紛乘勢壓縮公共基礎課,甚至取消物理課,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慮。保持理論課與實踐課教學間的合理張力,提高學生可持續的職業能力,正引發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思考。

對高職取消物理課的思考論文

關鍵詞:物理課;理性思考;和諧發展

高職物理課一直是公共基礎課的難題,一度成爲提升教學質量的“瓶頸”。高職物理課處於兩難境地: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實現基礎知識必需、夠用,後續課程難以爲繼;如果學習,效果又不盡如人意。當前,就業爲導向的課程改革正全面展開,加強實驗實訓教學已成爲衡量高職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標準。衆多高職院校乘勢壓縮公共基礎課,甚至取消物理課,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憂慮。廣大物理教育工作者與課程建設者應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爲己任,認真研究高等職業教育的規律,同時,自覺以現代課程理念統率課程建設,努力擺脫困境,走出一條物理教學改革與課程改革的新路。

一、取消物理課的原因

取消物理課的原因冠冕堂皇,即學生基礎差,底子薄,教學效率低。的確,高中階段過早進行文理科分班,使不少學生在高二甚至高一第一學期就不再學習物理課,實際上,這部分學生只有初中物理水平。高等院校爲完成招生計劃,對考生的選考科目沒有太多限制,工科專業甚至招收文科學生。高職高專院校招收的學生普遍物理基礎十分薄弱。這些只是表層原因,更深層的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首先,受理論、實踐“鐘擺”效應的左右。多年以來,高職課程建設過分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走過不少彎路,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高職高專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以造就高等技術型專門人才爲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求爲目標,以培養應用能力爲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爲主旨和特徵構建課程和教學體系。於是,各院校紛紛實行課程改革,突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致矯枉過正,過分強調培養實踐能力而忽視了理論教學。

其次,科學的課程理念缺失。各高職院校陷入逢課改必牽動物理的怪圈。早在1999年,陳佳洱院士、趙凱華教授等人就指出:“我國四十餘年的現實狀況是每當教學改革的呼聲高漲時,非物理專業就要求砍殺物理課程的學時。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困擾着廣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常使他們處在迷惘、焦急、掙扎、無奈、消沉的複雜心態中。”因此,構建科學的高職課程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科學的課程觀總是將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置於首位並指向學生全面和可持續發展。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應努力以現代課程理念爲觀照,認真審視未來社會對畢業生素質的全新要求,力戒急功近利。事實上,在制定教學大綱的過程中,我們的視點總習慣聚焦於一些所謂的核心能力上,忽視了與其緊密聯繫的其他能力要素。事實上,課程建設應該堅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反覆覆,整合來自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進行科學規劃、民主決策。

二、取消物理課的損失巨大

首先,缺失了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所必需的物理基礎知識。基礎物理是衆多工科專業的必修課,它的成敗將直接影響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質量,關係到人才培養水平。物理學早已成爲科學與技術間聯結的重要紐帶,是技術創新的活水源頭。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發展的世紀,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劃時代的變革,每一項變革無不與物理學的理論、方法及物理學家的名字聯繫在一起。比如以計算機的誕生爲標誌,人類社會邁入信息化時代。計算機的硬件核心是半導體集成電路,PN結是基礎。半個世紀前,巴丁、肖克萊、布賴頓等人發明了晶體管,費米—狄拉克統計、能帶理論爲它的發明奠定了基礎,而這一切又與薛定諤、海森伯、狄拉克、泡利、布洛赫、索莫非等偉大的物理學家分不開。

其次,削減了必要的科學素質。科學素質包含四個方面:科學探究,科學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科學、技術與社會。它們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當代科學教育的主體要素,物理教學是提升學生科學素質最爲重要的載體。

物理學不是概念和原理的'簡單堆砌,而是知識與方法的體系,也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融會。物理學是一門科學,它探索自然,驅動技術,引領未來;物理學也是一種智慧,它改變着世界,更改變着人類自身;物理學還是一種文化,它歷經千百年積澱,博大而厚重。一部物理學的發展史,既是一部科學先驅求真、向善、至美的壯麗篇章,更是一部物理英豪勇於爭先、追求卓越的恢宏鉅著。關於物理教學的目的,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有着深刻而全面的闡述。他認爲學習物理至少有五方面的理由:第一,爲了學會怎樣動手測量和計算物理知識在各方面的應用;第二,培養科學家,他們不僅致力於工業的發展,而且貢獻於人類的進步;第三,認識自然界的美妙,感受世界穩定的存在;第四,學習怎樣由未知推進到已知的科學求知方法;第五,通過嘗試和糾錯,學會一種有普遍意義的自由探索和創造精神。

在《費曼物理學講義》的結束語中,作者深情地說道:“我講授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你們參加考試做準備,甚至不是爲你們服務於工業或軍事做準備,我最想做的是給出對於這個奇妙世界的一些欣賞,以及物理學家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相信這是現今時代裏真正文化的主要部分。也許你們將不僅對這種文化有欣賞,甚至也可能你們會加入到人類理智已經開始的這場偉大的探險中去。”

三、高職物理課教學改革

課程應當與時代同行,抱殘守缺,終將遭淘汰。高職課程改革是大勢所趨,保持理論與實踐間合理的張力,科學調整基礎課的課時比例勢在必行。守住物理這方精神家園,絕不意味着搞狹隘的本本主義,應該進行深刻反思:如何儘快走出物理教學的“兩難”困境?怎樣充分利用較少的課時,讓學生在獲得“必需”、“夠用”的知識的同時,使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首先,應該剔除那些偏、舊、繁、難的教學內容。近幾年,高職物理教材建設相對滯後,部分高職院校一直使用本科院校的物理教材。這些教材刻意追求知識的邏輯性與完整性,缺乏知識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理論性強,與實際聯繫較少,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能力嚴重脫節,增加了教學難度。因此,選擇一部適宜的學習文本十分重要。另外,還需根據學生、社會、科技發展的實際,結合專業特點,堅持突出重點,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進行教育心理學的再加工與二度創造。

其次,應當徹底改知名度革以“灌”爲主的教學方式。從中學到大學,教師一直採用以灌輸爲主的教學方法講授物理課,缺少實踐機會,學生們始終覺得物理課難學,苦不堪言。長此以往,學生的主體地位日漸消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無法落實。

我們應該降低物理課的難度,小步層層推進。同時,讓探究走進課堂,讓研究性學習融入學生的生活。另外,還可以採用凸現概念教學法。深入淺出地描繪概念形成的過程,引領學生把握其本質。適度淡化計算,可先行呈現原理,待學生具備相應的數學知識基礎後,再進行集中講練。強化方法滲透,適時融入物理學研究的一般方法,介紹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如微積分法。將研究對象無限細分,分割成運用基本原理可以解決的理想模型,再積分求總量值。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是彰顯分析與綜合、有限與無限、近似與精確的辯證關係的過程,也是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同步提升的過程。

再次,應揚棄片面的評價方式。一張卷子,一個標準,易操作,矛盾少。但這樣的考試,往往是長了“背功”,卻削弱了能力。對實踐能力的考覈十分重要,不僅要考查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還應以設計性實驗、探究性實驗等爲手段,評價他們的綜合實驗能力。杜絕“照貓畫虎”、充當“看客”、拷貝他人數據、抄襲他人結果等現象,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實現評價主體、評價內容及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注重理論與實踐相濟,開卷與閉卷相融,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變一次考試爲多次考試。即便是筆試,也應儘量減少客觀性試題,增加主觀性試題,併力求形式靈活多樣,凸現探究性、綜合性、開放性與實踐性。

堅持以服務爲宗旨,緊緊圍繞“以服務爲宗旨、以就業爲導向”的目標不動搖,不斷深化課程改革,這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高等職業院校提升內涵、快速發展的必然。質量立校是根本,人才培養是關鍵,發展纔是硬道理。我們期待廣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堅持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我們同樣期待廣大專業教學計劃制定者,少一些盲目的決策,多一些理性的把握,少一些本位的思考,多一些全面的審視,同時,自覺接受現代課程理念的指引,促進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佳洱,趙凱華,王植東.21世紀急待重建我國的工科物理教學[J].工科物理,1999,(5).

[2]吳加澍.對物理教學的哲學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5,(7).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