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計算機的硬件常見問題及其維修措施

學識都 人氣:2.17W

當今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計算機設備已經成爲最常見和必不可少的辦公設備。在長時間使用、操作不當等情況下,計算機設備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故障,作爲計算機專業維護人員,準確判斷故障原因、及時地排除故障,保障計算機正常運行,保證工作順利進行,是維護人員的職責。本文就筆者在數年的維修工作中的經驗來談談計算機故障的判斷方法以及維修等相關的處理方法。

論文:計算機的硬件常見問題及其維修措施

1、一般性原則檢查故障的方法和次序要遵守幾個一般性原則。先清潔後檢測:設備的不少故障,都是由於工作環境差而引起的。在檢查故障時,首先應先使用氣吹等工具把機內的積塵清潔乾淨,排除由污染引起的故障後,再動手進行檢測。先機外後機內:設備的機內故障,都有其外部表現,不同的外部表現就反映出相應的內部元器件的不良。診斷和檢查故障時,要從外開始,逐步向內部深入。

先電源後負載,維修時,應首先檢查電源電路,確認供電無異常後,再進行各功能電路的檢查。先靜態後動態:先在機器處於不通電的狀態,即切斷電源的情況下先行檢查。再進行通電檢查,動態檢查必須經過靜態時的必要檢查及測量後才能進行,切不能盲目通電,以免擴大故障。先簡單後複雜:維修實踐證明,其中簡單原因引起故障的情況佔絕大多數,而同時有幾個原因或其他複雜原因引起故障的情況要少得多。先普通後特殊:在檢修過程中,對普通的帶共性的故障要優先考慮和排除,再考慮個別特殊的故障。普通的帶共性的故障,既容易發現,也容易排除。

2、計算機故障的分析計算機硬件物理性故障一般不易修理,如主板線路損壞、硬盤盤體破損、光驅激光管衰老等,屬於物理性能損失,幾乎都是無法維修的。一般情況下,大多是人爲原因造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準確判斷,及時排除。不論是何種類型故障,大致可以分爲內部原因、外部原因和人爲原因三大類。內部原因指設備內元器件性能不良的故障,元器件及機械部件的壽命終結也屬這類故障,一般包括:元件虛焊、腐蝕,接插件、開關觸點被氧化,印刷板漏電、銅斷、錫連等諸多由於生產方而原因造成。外部原因多是用戶使用的外部條件造成的,如由於電網電壓不正常造成電源部分及電路元件的損壞,長期工作造成設備內大功率元件和一些機械部件的損害、塵埃等造成元件老化、性能下降等。人爲原因包括運輸過程中的劇烈振動、過分顛簸以及用戶自己亂拆卸、亂調及亂改而造成的故障。

2.1設備兼容性問題如某部門一臺新配置的某品牌辦公計算機,一週內連續出現自動重啓、找不到外設設備等問題。經檢查後發現,該機器硬件設備之間有衝突。在卸載驅動、重裝驅動、更新系統補丁後,故障消失。

2.2設備電源問題設備電源原因引起的故障,多見於設備使用大約3年時間後。這類故障大多屬離散的'均勻分佈型,一般沒有明顯的傾向,多是由於某一個或幾個元器件或部件的質量不良所引起的,實踐中發現,因爲這部分電路電壓高,電流大,發熱多,使用日久很容易出現故障,一般是更換個別元件可以排除故障。

2.3設備元件老化引起的問題這類問題一般是發生在設備使用數年之後。如一些設備的可調電位器、電阻、電容、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由於使用日久發生化學及物理變化導致老化、失效等。根據一般統計,阻、容元件的壽命低於常用半導體元件,而分立元件的壽命又低於集成電路,因此一般情況下,集成電路雖較爲貴重,但其壽命卻最長,對於已經到了使用壽命的故障元器件,用新元器件更換後設備即可恢復正常。但是,除使用中突發的故障以外,還有相當部分屬於老化故障,其特點爲半導體等元件連接導線焊接端氧化,工作點的漂移,使用性能下降等。這類故障的表現往往不明顯,大多屬於疑難故障,需要具有足夠經驗與水平的人員來排除。

3、常用維修措施熟練使用下列常用的故障排除法可提高維修設備的速度。

觀察法常規觀察法。直接觀察設備,這是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即打開設備後蓋,再通電觀察有無打火、異味、異常聲音等現象,來判斷內元器件有無缺損、斷線、脫焊、變色變形及燒壞等情況。

常見的有電源線斷裂,保險絲熔斷,印製線路板斷裂,電阻、電容、晶體管引線斷或脫焊等等。

(1)短路。這種故障通常發生在密佈的印製線路和芯片引線間,以焊錫及裸的引線,電路板上的汕垢等短路較爲多見。此外元器件相碰和元器件與屏蔽罩、金屬地板、散熱板之間相互接觸而造成的短路現象也時有所見。

(2)漏電。可憑感官直接覺察的漏電故障。一般有:電解電容發熱、外殼炸裂、電解液流出以及印製線路和高壓元器件的漏電。印製線路和高壓元器件漏電主要表現在印製線路間或元器件引線間有污垢、塵埃或水氣物,從而導致發生放電打火現象。

(3)過熱。指元器件出現過熱現象,常常伴隨異味出現,可用手背輕輕觸摸的方法來做判斷其是否過熱。

(4)接觸不良。一般由電位器等可調元件鬆動、接插件觸點氧化或鬆動、元器件焊接不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