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旋混凝低脈動沉澱給水處理技術

學識都 人氣:6.08K
渦旋混凝低脈動沉澱給水處理技術
一、概述

“渦旋混凝低脈動沉澱給水處理技術“是根據王紹文教授提出的多相流動物系反應控制慣性效應理論,結合給水工程初中,經近十年的研究而發明的。該技術涉及了給水處理中混合、絮凝反應、沉澱三大主要工藝。
理論上,首次從湍流微結構的尺度即亞微觀尺度對混凝的動力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慣性效應“是絮凝的動力學致因,湍流剪切力是絮凝反應中決定性的動力學因素,並建立了絮凝的動力相似準則;首次指出擴散過程應分爲宏觀擴散與亞微觀擴散兩個不同的物理過程,而亞微觀擴散的動力學致因是慣性效應,特別是湍流微渦旋的離心慣性效應。由於新理論克服了現有傳統給水處理技術理論上的缺陷和實踐上的不足,因而導致了在給水處理技術上的重大突破。

實踐中,發明了串聯圓管初級混凝設備、小網格反應設備、小間距斜板沉澱設備等三項專利。目前這項新技術已在大慶市、賓縣、海倫市、撫順市、清原縣、秦皇島市等地自來水公司成功地推廣使用,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工程實踐證明:此項技術用於新建水廠,構築物基建投資可節約20-30%;用於舊水廠技術改造,可使處理水量增加75%-100%,而其改造投資僅爲與淨增水量同等規模新建水廠投資的30%-50%。採用此項技術可使沉澱池出水濁度低於3度,濾後水接近0度,可節省濾池反衝洗水量50%,節省藥劑投加量30%,大大降低了運行費用和制水成本。

這項技術適應廣泛,不僅對低溫低濁、汛期高濁水處理效果好,同時,對微污染原水具有較好的處理效果。可利用最小投資,取得最大效益,充分發揮現有供水設施的潛力,在短時間內緩解城市供水短缺狀況,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

二、“渦旋混凝低脈動沉澱給水處理技術“的工作機理

(一)混合

混合是反應第一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關,在這個過程中應使混凝劑水解產物迅速地擴散到水體中的每一個細部,使所有膠體顆粒幾乎在同一瞬間脫穩並凝聚,這樣才能得到好的絮凝效果。因爲在混合過程中同時產生膠體顆粒脫與凝聚,可以把這個過程稱爲初級混凝過程,但這個過程的.主要作用是混合,因此都稱爲混合過程。

混合問題的實質是混凝劑水解產物在水中的擴散問題,使水中膠體顆粒同時脫穩產生凝聚,是取得好的絮凝效果的先決條件,也是節省投藥量的關鍵。傳統的機械攪拌混合與孔室混合效果較差。近幾年,國內外採用管式靜態混合器使混合效果有了比較明顯地提高,但由於人們對於多相物系反應中亞微觀傳質以及湍流微結構在膠體顆粒初始凝聚時的作用認識不清,故也防礙了混凝效果的進一步提高。混凝劑水解產物在混合設備中的擴散應分爲兩類:(1)宏觀擴散,即使混凝劑水解產物擴散到水體各個宏觀部位,其擴散係數很大,這部分擴散是由大渦旋的動力作用導致的,因而宏觀擴散可以短時間內完成;(2)亞微觀擴散,即濁凝劑水解產物在極鄰近部位的擴散,這部分擴散係數比宏觀擴散小几個數量級。亞微觀擴散的實質是層流擴散。因此使混凝劑水解產物擴散到水體第一個細部是很困難的。在水處理反應中亞微觀擴散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動力學因素。

例如高濁水的處理中,混凝劑水解產物的亞微觀擴散成爲控制處理效果的決定性因素。由於混凝劑的水解產物向極鄰近部擴散的速度非常慢,在高濁期水中膠體顆粒數量非常多,因此沒等混凝劑水解產物在極鄰近部位擴散,就被更靠近它的膠體顆粒接觸與捕捉。這樣就形成高濁時期有些地方混凝劑水解產物局部集中的地方礬花迅速長大,形成鬆散的礬花顆粒,遇到強的剪切力吸附橋則被剪斷,出現了局部過反應現象。藥劑沒擴散到的地方膠體顆粒尚未脫穩,這部分絮凝反應勢必不完善。這一方面是因爲它們跟不上已脫穩膠體顆粒的反應速度,另一方面是因爲混凝劑集中區域礬花迅速不合理長大,也使未脫穩的膠體顆粒失去了反應碰撞條件。這樣就導致了高濁時期污泥沉澱性能很差,水廠出水水質不能保證。按傳統工藝建造的水廠,在特大高濁時都需大幅度降低其處理能力,以保證出水水質。這是由於過去工程界的人們對亞微風傳質現象不認識,對其傳質的動力學致因也不認識,因此傳統的混合設備無能力解決高濁時混合不均問題,這不僅使水廠在特大高濁時大幅度降低處理能力,而且造成藥劑的亞重浪費和造成出水的PH值過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