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古箏演奏的三個要素

學識都 人氣:1.09W
論古箏演奏的三個要素
摘要:技法、樂感、風格是古箏演奏必須把握和運用好的三個基本要素。技法是古箏演奏的基礎,樂感是古箏演奏的靈魂,風格是古箏演奏的個性表現,三者是有機結合的統一體。

關鍵詞:古箏演奏 技法 樂感 風格
  
  器樂演奏是一門非語言的音樂表演藝術,是演奏者詮釋樂曲精髓、讓作曲家與聽衆進行雙向交流的“橋樑”。從這個角度講,演奏者既是樂曲的表現者,又是樂曲的二度創作者。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如何,是樂曲能否得到聽衆認同甚至傳世的關鍵。通常來講,不管何種樂器,衡量其演奏水平往往要看演奏者的技法、樂感、風格三個基本要素。古箏是我國民族樂器中的瑰寶,蘊含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及其魅力和價值。在古箏演奏中,能否把握和運用好技法、樂感、風格三個要素,對於表現箏曲的內涵來說至關重要。
  
  一、技法是古箏演奏的基礎
  
  古箏本身就是一種以音響效果命名的彈撥樂器,其清越高潔的音色、音質必須靠演奏者運用技法來實現,即演奏者對指法的編排、技巧的處理和音色、音準、力度的選擇。如何掌握技法的要領,是每個演奏者首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
  古箏演奏的技法源遠流長,複雜多樣,經歷了從單手的簡單彈奏到雙手的複雜彈奏,從簡單的彈撥按弦到複雜的按、顫、揉、推等技巧的發展過程,且傳統技法和現代技法各有特色。傳統技法是用右手彈撥箏弦演奏旋律,左手在碼外弦段上以按、顫、揉、推等技法裝飾旋律,即右手彈弦、左手按弦。而左手的吟揉滑按,以韻補聲,是傳統技法的主要特色所在。“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搖剔套輕弄弦,須知左手無別法,按顫揉推自悠然。”這首流傳民間甚廣的彈箏詩,正是傳統技法的如實寫照。現代技法是在廣泛借鑑和吸取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基礎上發展的,如指序彈法、雙手輪指、雙手搖指、敲擊琴絃琴板等,使古箏的表現力有了突破性進展。其中指序彈法根據旋律進行的規律來安排用指的順序,專門用於彈奏特殊音列和快速多變的旋律。按照指序彈法的要求,彈弦的手指不再侷限於右手的大、中、食三指,而是雙手的十個手指,強調手指的功能和獨立性,給現代箏曲的表現賦予了新的意義。當今變化多端的演奏技法,極大地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無論是如泣如訴的樂曲,還是慷慨激昂的樂曲,都可以表現得淋漓盡致。所謂“輕拂宛如行雲流水,重掃勢若山崩海嘯”,正是當今箏樂演奏的生動反映。隨着古箏曲目題材日益廣泛,演奏技法將會進一步完善創新,箏曲的表現手段將會更加豐富。
  古箏演奏是一門對技法要求很高的表演藝術。彈奏箏曲必須靠紮實過硬的技法來支撐,必須經過多年持之以恆的技法訓練,纔有可能表演出完美的箏曲。特別是一些現代箏曲對技法的要求非常高,如《彝族舞曲》要求輪指像搖指那樣密集均勻,《雲嶺音畫》要求雙手輪指、雙手搖指交替並用等,沒有紮實過硬的技法是無法完成演奏的。對於古箏演奏者來說,在當今箏曲曲目豐富多彩、演奏技法日新月異的情況下,掌握科學的指法處理方法和相應的技巧是相當重要的。只有良好的技法,才能靈巧自如地演奏韻味獨特的傳統箏曲和技巧複雜的現代箏曲,才能恰到好處地體現原曲原貌。技法越是純熟,動作越是自如,演奏也就越能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所以說,演奏者掌握正確的技法要領,是箏曲表現完美的一個重要前提。
  
  二、樂感是古箏演奏的靈魂
  
  樂感其實是一種“悟性”,是演奏者通過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意境和描繪的音樂形象進行感知、領悟和想象,體現了演奏者瞬間對樂曲的領悟力和表現力。演奏者的樂感包含了理解力和表現力兩個層面,既反映在對作品的理解上和掌握上,同時又體現在對樂曲的處理上,而這一切都將通過演奏呈現給聽衆。
  器樂演奏追求的是音響效果,它的非語言性使演奏者和欣賞者脫離了語意的束縛,演奏者可以同時與聽衆展開肆意的幻想。“器樂演奏是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器官協作的活動,它促進了各器官的協調發展,激發了受教育者的發散性、變通性思維。”①古箏演奏的目的是將隱藏在音符裏面的感情與內涵表現出來,把聽衆帶到演奏者的想象中去。而這種表現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演奏者用心去理解箏曲的內涵,用心去表達箏曲的內涵,專心投入,凝神忘我,渾然融入箏曲之意境。爲此,演奏者必須調動自己的想象力,善於感知和捕捉每一首樂曲中最富於表現力的特徵音調、典型的節奏、獨特的音樂結構、巧妙的和聲等音樂元素,從內心深處去感受生動的音樂形象。同時,在演奏中要把握好細節的處理,既要使快慢速音型的演奏精確、靈活、輕快、乾淨,又要注重快慢速線條的流暢起伏和音樂美感,讓聽衆真切感受到箏曲的.旋律美、和聲美、形式美和結構美。如果缺乏樂感,只注重技巧的擺弄,一首箏曲即使彈奏得準確無誤,也不過是幾個音符的合成而已。只有樂感的融入,才能使箏曲引起聽衆的共鳴,達到情與景、意與境相交融,才能感人肺腑、扣人心絃。如演奏《孟姜女》,如果不能較好地把握這首箏曲的背景,即使彈奏得準確無誤,也無非是“平鋪直述”,就不可能表現出孟姜女的哀怨深情。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並用熟練的技法表現出來,演奏出來的箏曲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可以說,技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樂感纔是演奏箏曲的靈魂與生命。 音由心間生,功夫在樂外。樂感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領悟樂曲的精髓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音樂的感悟靈敏度作保證,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出色的演奏家之所以能夠深刻領悟樂曲的內涵,準確把握作品的神韻,就在於他們不是簡單地模仿演奏形式上的處理,而是從文化傳統、地域特徵、審美意識中尋覓樂曲的精髓,進行感性的體驗與理性的思考,從而達到“出神入化”之境界。樂感的“構成要素中既有先天遺傳的、本能的因素,也有後天學習與訓練的因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既有感知覺的因素,也有思維和頓悟的因素;既有本體感覺的因素,也有自我意向的因素。”②要想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必須以廣泛而紮實的文化、知識、修養做基礎。每個演奏者,只要抱着認真學習的態度,隨着年齡的增長、文化的提高、視野的開闊、知識面的拓寬和理解力的加深,樂感必定會日漸豐富,從而達到音樂靈魂的逐步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