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皖南傳統建築裝飾的文化風格

學識都 人氣:1.53W

論文關鍵詞:皖南; 建築裝飾;以人爲本
  論文摘要:皖南傳統建築裝飾千變萬化,實用兼藝術的構件處理,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恰到好處,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文化風格。
  置身於徽州古村落中,那裏風光秀美,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靜靜佇立。它們採用了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樑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了幽雅的生活環境,有着濃郁的文化氣息。
  一般在皖南古村落的村子入口,祠堂前的廣場,建築的大門,室內的廳堂等,這些人們的視線最易停留的地方都作重點裝飾。如款縣棠越的7 座牌坊羣,徑縣茂林的14 座牌坊羣等,它們都以赫然醒目的姿態立於村口,形成獨特的村口標誌,同時也張揚着本村曾有的榮耀。另一些則利用門樓、古村及其特有的自然風貌來構築村口空間。如徑縣桃花潭鎮的萬村,以“義門”門樓、彩虹橋和溪邊古楊樹,形成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氛圍。還未進村,以濃濃感受到家的氣息,村的靈秀頓顯無遺;而水東翟村的“踏歌岸閣”門樓屹立於桃花潭東岸,與古道石階、大夫第和銀杏古樹相擁而成的空間則氣勢磅礴,異常突出。牌坊羣、門樓這些具有裝飾性的建築物所營造的各種氛圍的空間不單純是爲了界定村落的起始點,更重要的還是村落個性最好的反映。
  逢時過節,祠堂前的廣場是最熱鬧的地方,人最多,人們逗留的時間也最長。所以皖南的祠前廣場常設有高大的旗杆石、萬年臺(古戲臺)。人們在古樹的濃蔭下看戲聊天,形成一個較開闊的集會場所。萬年臺是廣場的中心建築,多用重檐翹角,相當耀眼醒目。舞臺又是戲臺的中心,自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都採用各式的藻井裝飾,來突出演員的活動空間。如祁門珠林餘慶堂的戲臺,正中爲彎隆式藻井,檯面前檐斗拱、額仿上精刻有人物、花卉圖案,裝飾性極強。還有則在樑仿和檐拄撐拱上雕刻戲曲圖文。
  大門是出入的咽喉,它對宅第的規模、氣勢起着不可忽略的暗示作用,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不論貧富,大門都是裝飾的重點。皖南民居喜在門洞上方飾以立體的磚雕門罩。門罩雕飾繁富,有山水人物,花鳥魚蟲、歷史故事、地方風情等,但都突出吉祥寓意的主旋律。它不僅美化了大門,而且表現了主人的情趣;同時,門罩本身又是一幅奇妙的藝術品。還有一些地區喜用滿飾有紋理的磨磚貼面來裝飾門牆,以襯托門頭所鑲的反映不同門第的嵌方。這種簡潔的裝飾手法更突出了大門的雄麗、威嚴。作爲集會的重要場所— 祠堂,它的大門是採用石鼓、閥閱、鋪首和匾額來裝飾。

淺議皖南傳統建築裝飾的文化風格

皖南居民的廳堂,是接待親朋好友和辦紅白喜事的場所,也是人來人往最多的地方,作爲居住空間序列的高潮,更是重點裝飾的對象。用屏風、匾聯和天棚界定了一個面對大門、天井的半開長敞空間,是其大而敞,堂而正。在屏風前八仙桌坐定的賓主目及的地方,如廳堂大門的牆背面和天井左右的側牆,講究的都用磨磚拼花貼面。如徑縣茂林的滋樹堂其天井即採用有暗八仙紋理的花磚側牆。稍次的也用磚牆粉白,再飾以墨線彩畫。廳內的柱礎、石牆裙和石踢腳通風口,都有表達主人情趣的雕刻。花好月圓、五富捧壽、松鼠葡萄等表達美好生活寓意的是尋常人家喜用的裝飾。而文人雅士則多用能表達自己情操、氣節的圖案,如琴棋書畫、魚樵耕讀、梅蘭竹菊等。每戶帶堂名的掛匾,更是主人的家風和志向的直接表露。今天,一些廳堂條案上還擺着“老三樣”:東瓶西鏡,中間自鳴鐘,寄寓着家人對外經商親人“永遠平平靜靜”的希望。
  交通性質的街巷,輔助性質的廊廂,從屬性質的邊屋雜院,在裝飾及加工上都大大減化至適用的程度。如街巷鋪地的石材,只是中間推獨輪車的一條,選用較大的條石或卵石,根本不像天井鋪地那樣割拐拼縫;廊廂的石柱礎也是最簡單的覆盆礎或方形刻線礎;廚房邊屋的樑架,更見不到月樑和雀替,就是檐口撐拱,也是形式最簡單的,絕對不會使用複雜精美的木雕;雜院圍牆更不見裝飾性的檐口磚雕或墨線彩畫……正是由於這些輔助性裝飾的簡化,襯托出主體空間中重點裝飾的細密與精緻。如街巷平鋪的卵石,與民居前有各種吉樣圖案的卵石鋪地形成對比,使得人口更加突出。主次空間的不同裝飾,不僅加強了空間性質的區分,也在加工時省工省時,節約了開支,真正做到了裝飾的有的放矢、恰倒好處。

人們的視線容易停留和挑剔的地方是傳統建築中空間的轉換處。如徑縣桃花潭鎮“踏歌岸閣”門樓,既是渡口的交通要道,又是接連村內外空間的人口標誌。它高大的體量形態在寬廣的水面顯得格外醒目,透過二層明間的雕格漏窗觀桃潭風光,碧波煙雲,如臨仙境。每戶廳堂和臥室廂房之間的天井橫門,如今門頭上還存有垂掛珠簾用的桃形吊鉤或石雕的鳳頸鉤眼,這種今日看來裝飾性極強的`橫門,過去十分有效地界定了每戶的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進一步是閨中繡房,退一步是會客廳堂。不論是主體的屋頂、屋身和臺基,還是地面局部的樑、柱、拎;抑或是檐口、門窗洞及牆的轉角,都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如屋頂與屋身之間用雕刻精緻的撐拱和柱間坐鬥作過渡;屋身與臺基地面則以石雕柱礎和浮雕牆裙來連接;室內地面和窗洞四周都飾以圈邊。屋面檐口的瓦則做成雲頭和滴水狀。不同材料之間的過渡所作的裝飾處理,其細微考慮更是令人歎服,如木柱落在石柱礎上的柱腳底端,其垂直交叉的中心線上,都挖了一個如意頭形的孔槽,看上去十分好看。實際上每個柱腳底端垂直交叉的四個孔槽,是施工時校正柱子垂直度用的標記,同時也是防止柱腳受潮腐爛的通風孔。只是匠人們將其藝術化了而已。這種兼實用與藝術於一體的裝飾處理,很值得現在借鑑和學習。
  在皖南古建築羣中,無論是牌坊、民居、祠堂還是亭臺樓閣,被稱爲“徽州三絕”的石雕、磚雕、木雕精湛技藝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別是房屋明亮的地方,如門窗格扇、窗檻欄板,還有欄杆、門環鋪首以及檐下挑樑和撐拱,自然成了精工細琢的對象。更何況這些部件都是人們日常天天要觸及到的。因此在皖南傳統建築中各式圖紋的門窗和欄杆格芯不勝枚舉;裙板、欄板和挑樑、撐拱雕刻的花卉鳥蟲、人物故事極其細膩生動。我所見的最撩人的當數西遞西園中的一對名爲“歲寒三友”的石雕漏窗,左爲松石圖右爲竹梅圖,寓含“咬定青山不放鬆,寒梅疏竹共風流”之意。又如黃山屯溪的程氏三宅內靈芝如意狀井檐斜撐,用透、剔、掏、挖等手法雕成六朵層次跌落的靈芝卷瓣,使整個裝飾物形成六面觀看的花罩,同時又將卷瓣脈絡清晰,完全立體化,是徽州宅第木雕裝飾的典型代表。
  皖南傳統建築中的裝飾形式和手法雖千變萬化,但遠遠望去,村子被青山環抱,溪流環繞,馬頭牆高低錯落,房舍疏密相間,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與自然山水交相互應,結合的完美和諧,真正充分體現了皖南傳統建築裝飾以人爲本的文化風格。

TAGS:淺議 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