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情感教學模式創新

學識都 人氣:9.69K

近年來,隨着我國教育體制不斷進行深化改革,情感教學模式越來越 受到重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古代文學情感教學模式創新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一直是所有高校中文專業的主幹課程之一,它是學生能夠更好地閱讀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基礎。但是現在,由於課時的減少、教學模式的落後,使得古代文學教學出現了很多問題。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活動中,將情感教學模式引入其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現狀

1.中國古代文學這門學科是各大高校中文系的主幹課程,它是中文系學生掌握中國古代文學史基本知識、古代文學作品分析方法以及鑑賞技巧的基礎。學好這門學科對於中文系的學生來說,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然而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情況不容樂觀,出現了很多問題。首先,從古代文學這門課程上看,這門課程其實質是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這兩門課程的結合體。在各大高校中,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教科書一般有兩種,即《中國古代文學史》四卷和《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六本。

2.可見這門課程的內容之豐富,但是現在,隨着我國教育不斷進行深化改革,許多高校都側重於設置時效性較強的課程,從而導致一些傳統課程的課時大大減少,特別是古代文學這門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大致地簡單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沒有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的分析,甚至有些教材內容被一筆帶過。其次,從教師的角度看,隨着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繁榮,計算機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應用到教學活動之中。但是在中國古代文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上,教師依然還是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模式的落後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從學生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學生缺乏對這門課程本身的價值認同。

3.大多數學生認爲,中國古代文學離我們現在生活的年代太過遙遠,學習這門課程對自己沒有多大的`用處。另一方面,大多數學生的基礎都比較薄弱,缺乏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閱讀的能力、鑑賞能力以及基本文學常識。同時,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爲了升學考試往往只注重知識點,對這些課本上古代文學方面的文章只是掌握相關字詞的意思。因此,學生雖然能夠翻譯古代文學作品,卻無法對其進行分析和鑑賞。這大大影響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二、情感教學模式在古代文學課堂上的創新應用

所謂的“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通過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從而促進教學活動積極化的過程。在古代文學課堂中運用情感教學模式時,一定要將重點放在“情感”上,同時還要學會“喚情”和“移情”,一定要找準激發情感的點。

(一)引入課堂

在古代文學課堂上,教師將情感教學模式引入其中,要做到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設置情境,利用情境來觸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能夠感知文本、導入情感以及激發情趣,繼而能進入角色。同時,教師在將其引入課堂時速度要快。具體做法如下:教師在最開始進行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時,可以通過語言描繪和動作演示來進行情境創設。其創設的情境類型包括:故事傳說導入法、典故詩詞導入法、開門見山導入法、歌曲影視導入法以及疑問懸念導入法等。其中疑問懸念導入法是最重要的情境類型,其原因是設置疑問懸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在將其引入課堂時還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創設的情境一定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巧妙地進行設置,並且要容易被學生接受;其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靈活多變;在創設時教師要將情感賦予在語言之中,還要遵循境、情、趣、疑的創設原則;引入課堂的時間不能過長,一般要控制在3分鐘以內,並且要根據教材內容選取最適合的着眼點引入主題。

(二)自主感知文本、教師引導互動、交流生成創新

教師在古代文學課堂上進行情感教學時,要採取方法使學生自主感知文本。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情感互動和交流。

1.感知文本上,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將其分爲兩種情況。若文本的層次較多、結果較複雜,教師要先引導學生理清文本的主要脈絡,然後再進行朗讀、理解以及感悟,這樣才能觸發學生情感。同時,在初讀文本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感知文本的情感,並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達到“見文生情”的效果。此外,還要在讀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做到“初讀悟情”。若是文本的層次不多、結構簡單,教師可以先有感情地將文本朗讀一遍,將文本所蘊含的情感表達出來,從而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體會到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初讀文本之後,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將在讀的過程中產生的疑問進行交流,並在交流中找出並理順情感的線索。然後,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文本朗讀,從多層次、多角度地朗讀文本,讀出文本所蘊含的情感。

2.在情感互動上,教師要以學生爲主體,並通過不同形式的交流與合作,找出古代文學知識之間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繫,使抽象的古代文學感知變得具體化,從而讓學生形成主觀的理解與認識。“石本無火,相擊而發光。”只有在課堂教學上進行情感互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情感互動的方式主要包括組內互動、組組互動以及師生互動。其中,最主要的情感互動方式是師生互動。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爲主題,同時還必須做好自己的引導作用。

3.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計算機以及多媒體在課堂必要的時候補充相關的圖片和材料,激發並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使之實現知識的拓展與情感的昇華。此外,教師在上課前一定要先進行精心預設,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進行了精心預設,纔可能使情感課堂變得生動有序。下面,我們以《詩經•氓》爲例來對教學設計進行具體介紹:《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社會生活。第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氓》的創作背景以及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境界?”在春秋時期,隨着私有財產的形成和父系社會的確立,愛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漸產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給女性造成的巨大創傷。第二步:指導學生誦讀文本。具體做法,放錄音:第一遍,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和節奏(二二節拍)。

4.指名兩位學生朗讀,並讓其說明這樣讀的理由。集體朗讀(要求讀出詩歌的語氣語調,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第三步:文中的比興有何特點?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爲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爲“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爲,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情感教學引入古代文學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做好情感教學,一定要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遵循境、情、趣、疑的原則進行教學設計,這樣才能達到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