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古典舞基訓課迴歸藝術的方法論文

學識都 人氣:2.4W

一、中國古典舞基訓藝術化的意義

分析古典舞基訓課迴歸藝術的方法論文

中國古典舞基訓課在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中佔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因爲它是整個訓練體系中唯一一門每天必修的課程,學生要通過訓練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規範舞蹈的體態,學習正確的方法,掌握高難的技能和技巧。任何技能的訓練都無法和風格的訓練割裂開來,形體是舞蹈的工具,素質是技能的基礎,技術只是表演的一種高級手段。由於古典舞從靜態中的靜中有動、“形止勢延”,到動態中的動勢連接、動中有韻的舞種特性,訓練必須從審美的角度去尋找其內部規律,全面認識其風格及韻律的內涵,並把它們滲透到整個基本功訓練中去,這是中國古典舞訓練體系的要求,也是體現新世紀藝術教育的標準。

二、基訓藝術化在實際教學中的具體體現

如何藝術化中國古典舞基訓課?筆者認爲要讓這門課程具有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質。在全球化的今天,許多藝術門類逐漸面臨被同化處境,呼喚傳統迴歸與昇華的要求與日俱增。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其重要任務及基本問題是如何正確地繼承與發展可以依靠而又必須依靠的傳統,如何將所繼承的傳統文化融入當下舞者的身體文化進而繼續傳承的問題。

(一)身韻的貫穿

爲什麼在解決基訓藝術化問題上首先要使身韻貫穿其中,筆者認爲身韻是集合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提、沉、衝、靠、含、腆、移”等動律,以“圓”“遊”爲運動的基本規律和審美取向,而這些運動法則都貫穿在形、神、勁、律等藝術素養的培養中。這將改變以往古典舞基訓課單純從人體科學方面出發開發學生身體的傳統,而是將風格性的舞種特性在每一天的基訓課中融入。古典舞基訓課應該讓學生感覺到這是一堂風格性很強的舞種功能訓練課,而非是一堂技術課。訓練出的學生不應該是一羣匠人,而是具有藝術家氣質的演員。因此,基訓課堂教學的藝術性,不是指加一些情節、人物之類,而是指培養一個演員的整體藝術素質的問題,體現在擡手、舉足、呼吸、連接中。

(二)教師語言的運用

首先,筆者認爲教師的語言應該藝術化。因爲基訓課是每天都要上的課程,基訓課的教師有傳遞民族文化的責任,那麼教師對語言、詞藻選擇對培養學生文化底蘊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筆者認爲在古典舞基訓課堂中不應該再出現芭蕾的術語,因爲我們已經有系統的古典舞表述,爲什麼還依賴芭蕾的術語呢?試想一下古典舞的課堂,在灌輸民族文化、培養古典審美意識的`時候總是出現法語,會讓學生很難感受古典的精神。有些教員之所以在說芭蕾術語是古典舞發展當中的必然,因爲在他們研習古典舞那個年代結合課還處在混沌的階段,所以這些問題是無法避免的,也是沒有選擇的。可是古典舞發展到今天,已經有50多年了,逐步地形成了較完整的體系。過去沒有這樣系統的古典舞術語,我們可以借用芭蕾的,可是現在有了,爲什麼有些教員不去用,筆者認爲這是教師是否具有藝術責任感的問題。

(三)音樂節奏的運用

我們在運用民族傳統韻律時,也要將關注點放到音樂節奏上。衆所周知,芭蕾舞是“脈動性節奏”,古典舞是“彈性節奏”,所以說古典舞有其獨特的動作節奏表現特點,而這種特點是產生在大的傳統文化下,與民族音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由於我們民族音樂的特性,致使民族舞蹈形態本身多具有內在節奏,古典舞的節奏強調滿、趕、閃,這一點也正是暗合了民族音樂多爲附點和切分的特點。因此,掌握抻、放、快、慢、鬆、緊這種節奏才能訓練出古典舞的特點。

三、基訓藝術化對學生的益處

重視培養學生的藝術意識和藝術修養及藝術素質的全面性,這樣訓練出來的學生會是有民族神韻和傳統文化底蘊的藝術工作者,而不只是會完成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舞蹈匠人。比如在實際的課堂當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的腿能控制在180度,能做多種複合的技巧,可是讓人感覺不到不可抗拒的美,不像在舞蹈,而像在競技。然而有些學生雖然控制能力和技術技巧的完成並沒有達到極限,可是卻讓人感到非常美、非常有魅力,能夠非常準確地表現應該表現的感情。技術不等於藝術,而真正的藝術必然包含着技術,這是個辯證的觀點。因此,技巧不可缺乏其內在的神韻,或者說培養出的學生不應該缺乏某種不可缺少的藝術素質和氣質。

四、結語

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對大學定性爲:“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就藝術類的高等學府而言,什麼是所謂的高深學問?筆者認爲是一種對藝術深度的探究。這也就是爲什麼強調本科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對藝術的把握。強調基訓藝術化是爲了讓大學生全面地感受古典舞,深入地體會。基訓課在大學的教學目的,已經不再是爲了提高功能而提高功能,而是要在藝術境界層面上,對學生施以風格化、情感性的功能訓練。據此,我們從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範式出發,分析研究多種藝術形式的動勢規律,在外形與內涵、韻味與造型、動與靜、力與氣、氣與韻、神與形等互動關係上深研細磨,從受到舞蹈飛騰之勢影響的各個文藝範疇中挖掘、回收其精神特質與運動形態,將其中具有典範性、代表性的民族動勢有機融入基訓教學的過程之中,使學生以藝術感覺引領技術技巧,依人物情感運用力度、速度及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