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比較法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化論文

學識都 人氣:6.01K

摘要:本文爲提高高中地理教學的效率,結合高中地理學科特點,引入地理比較法教學。通過分析地理比較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優勢,在針對具體實施過程提出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圍繞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建議。實施結果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素養有着很好的幫助。

地理比較法對高中地理教學的優化論文

關鍵詞:高中地理;比較法;合作;興趣;效率

隨着新課程改革標準的頒佈與實施,高中地理教學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及應用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也是當前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標準的基本理念。而高中地理比較法是一種簡單明瞭,對比性很強的教學方法。其主要教學核心是對知識概念的梳理和整合,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瞭解書本知識內容,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面。至此,本文就依據高中地理課程的特點,結合新課程教學標準,將地理比較法合理地應用於高中地理所要注意的問題中,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地理素養。

1.地理比較法應用於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優勢

高中地理是一門邏輯性、綜合性、多樣性、複雜性、區域性較強的自然學科。要讓學生全面瞭解地理學知識就要全面地對地理概念進行總結整合,有效地引入地理比較教學方法就十分重要。介於高中地理學科內容知識的.多樣性,地理比較法也十分多樣化,包括類比法、借比法、縱比法、中心內容比較法、橫比法和綜合比較法六大類。這幾種比較法可以很好地將地理知識進行梳理整合,簡單明瞭地展示給學生。各種地理比較法應用於高中地理中的數據統計比例如表所示。而多樣性的地理比較方法可以將兩種不同的地理概念知識之間的相關性與區別性很好表示出來,並在日常教學中對兩者之間的關係進行強調。將生活中的實例更合理地引入到課堂中,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熟練地將地理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分析生活中地理現象。同時,這種引入多素材、多資源的對比教學方法還可以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2.地理比較法應用於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幾點思考

(1)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模式。單一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增加課堂的枯燥性,對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即使地理比較教學方法有很多優點,但是也有它的侷限性。因此,在應用地理比較法時就要靈活地結合其他地理邏輯方法,增加教學模式的多元性,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例如,我們學習高中地理(魯教版)“水圈和水循環”課時,教師可以藉助書本知識對洋流及其地理意義進行講解。然後引入世界四大漁場的分佈,進而讓學生總結洋流對漁場的影響。那麼,教師就可以藉助地理比較方法,對世界四大漁場的分佈進行分析。然後將四大漁場的地理所在圖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祕魯漁場的地理位置分別在東格陵蘭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匯處、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處、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灣暖流交匯處、祕魯寒流的上升補償流處。這種比較方法就可以直觀地再現這幾大漁場的共性,進而總結出四大漁場的分佈特徵和洋流的關係,得出洋流對海洋產業的影響規律。但是,僅僅藉助比較法將各種漁場的地理特徵進行分析還不能全面地再現其規律。結合多媒體教學方法和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再現各種漁場的地理特徵環境。然後圍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這樣可以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2)圍繞學生認知特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知道,高中生已經接近成年,有自己的判斷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在展開教學互動時,要尊重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教學知識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展示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從人地關係看資源與環境”課時,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方法比較教學時,學生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對比我國很多地區的環境破壞程度。但是,很多城市的學生對於環境的破壞意識不強。他們大多時候都在城市生活,對於水資源及土地環境的泛濫砍伐意識不夠強烈。而農村的孩子對於環境的破壞意識更強。因爲當前農村很多地區存在亂砍、土地資源荒廢、河流污染的現象,對農畜牧及人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所以,教師就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藉助多媒體的形式,結合具體的數據圖表直觀地將環境破壞前後的影響展示給學生,並對學生進行交叉分組,認知水平均衡。這樣更加有助於學生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學生對於地理學習的興趣,也能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拓寬學生的地理知識面。

3.總結

綜上可知,新課程改革標準明確指出高中地理教學要“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及應用於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結合高中地理學科特點,引入地理比較法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模式設計推廣;圍繞學生認知特點來展開教學。

參考文獻:

[1]楊宗軍.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3).

[2]陳豔霞.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