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畫比較研究初探

學識都 人氣:3.07W
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畫比較研究初探
    現存的中西文獻記載,中國油畫初始於明朝,歐洲傳教士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傳播宗教的同時,也把油畫傳入了中國。至清朝,油畫形成了南北鼎峙的兩大派別,即北方的宮廷油畫與廣州口岸的外銷畫。在同時期不同的環境下,他們的起源、代表畫家、題材、藝術水平、流傳、功用、影響等是迥異的。但是在早期的西學東漸史與中國油畫發展史的研究中,發展了百年的廣州外銷畫很少被提及,相關的實物和資料十分有限。甚至,錯把廣州外銷畫歸爲清代宮廷油畫。這是筆者把清代宮廷油畫和廣州外銷畫進行比較研究的原因。
  藝術價值
  清代宮廷油畫家主要由精通繪畫的歐洲傳教士馬國賢、郎世寧、王致誠、潘延璋等人組成。其中最有名望與影響力的是郎世寧。廣州外銷畫家除了英國籍喬治•錢納利爲主的歐洲傳教士外,還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本土底層的民間畫師。如同其他畫工一樣,在史料中很難找尋他們的名字,有跡可尋的有史貝霖、蒲呱、林呱等。
  按照創作的題材與內容來說,清代宮廷畫以帝王妃嬪的肖像畫、宮廷的裝飾和重大事件的紀實性創作爲主。而廣州外銷畫所繪題材範圍很廣,包括民間風俗、港口船舶、地域風光、人物肖像、市井生活、植物禽鳥等,甚至還有描繪商品的製造過程。頗具中國特色,滿足了西方人瞭解中國的獵奇心理與渴望。
  意大利人郎世寧於1715年來華,爲清朝服務了51年,也最能代表當時的宮廷油畫家水平。他初來皇宮時,向皇帝展示了透視學、明暗色調對比和人體解剖等西洋技法。聰慧的郎世寧發現單純用西洋技法爲帝王所繪的人物肖像畫,雖然逼真,但是卻不被帝王所欣賞與認可。中國人習慣於欣賞前朝平面性的肖像畫,不喜歡臉部有明暗陰影。於是,郎世寧在康熙晚期後的藝術活動,爲了迎合中國人的這一欣賞習慣,爲了迎合皇宮貴族的審美情趣——自然含蓄、精細氣派、文雅脫俗,創造了融匯中西的新穎繪畫流派——海西體,也確立了他首席宮廷畫師的地位。這種新畫法,即改變了傳統的西洋畫技法,講究造型準確的基礎上,在人面部省略了明暗關係的處理,選取中國人喜歡的正面角度正面受光,使肖像畫符合中國人喜歡的五官清晰感,而在衣服紋飾上借用明暗陰影畫出立體感並注重解剖學的運用,如《平安春信圖》《乾隆皇帝與后妃像》《木蘭圍獵圖》《木蘭圖》《乾隆皇帝歲朝行樂圖》可以見得。但是,郎世寧畢竟沒有系統地學過中國傳統文化,他的畫作缺乏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有些畫作只是把中西兩種畫法生搬硬湊到一起,沒有達到“形神兼備”的高度,並不得到帝王的推崇,地位遠不及中國傳統藝術。其影響也僅侷限於宮內。清代宮廷油畫的藝術水平與同時代的西方油畫相比也遜色得多,畢竟他們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宣傳宗教。但這種中西合璧的畫法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出生市井的廣州外銷畫畫家自然也不能與同時代的歐洲高水平的畫家相比,也不能與傳統的文人墨客相提並論。他們早期學習西洋畫的方式主要來自於臨摹西方油畫。他們沒有表達自由的個人情感、思想和追求。是一種不經過加工提煉、不創造出一點新形式與內容的不動腦的照搬性繪畫。據史料記載,有些建築物的輪廓線條是直接用尺子繪製而成的。在人物形體、明暗光影和透視法則等方面運用顯得生硬刻板。廣州外銷畫也有中西融合之處。這種融合不是宮廷油畫那種生搬硬湊,而是經過思考理解的取長補短。比如在植物畫中,以白描線條勾勒外形,注重線條的優美流暢,層層暈染,在寫實的基礎上以中國畫的“沒骨法”對植物進行塗抹,製造出立體感。雖然大部分是手工複製品,但也不乏一些佳作,特別是代表畫家的代表作。如史貝霖的肖像畫,筆法細膩熟練、色彩自然,着重刻畫眼睛的傳神與形體的輪廓,與中國傳統寫真肖像畫有異曲同工之妙,相對於郎世寧的海西體,這些創作更加自由。這些作品的藝術地位不亞於同期的北美和歐洲,所以在北美一直對外銷畫評價頗高。廣州作爲對外開放港口,這個有利條件,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民間模仿的西洋畫,受到了西方商客的喜歡,並作爲貿易商品遠播海外,其影響也遠比宮廷油畫深。
  市場價值
  清代宮廷畫大都用作描繪人物肖像和裝飾宮殿,極少用於主題性繪畫創作,即便是油畫肖像也是作爲繪製大幅的帝后朝服像收集素材用的,而不是作爲繪畫創作來對待的。清代宮廷畫是爲帝王服務的,沒有作爲商品來交換。
  廣州外銷畫的民間畫師們是將油畫作爲對外貿易和交易的對象,具有較爲濃重的商業性。廣州外銷畫的影響是通過商業交換進行的,外銷畫家按照市場的需求,批量製作符合買主口味的商品,他們追求的目的.當然不是藝術上的造詣,也不是抒發個人情感與思想的產物,而是追求商品的利潤價值。所以說,外銷畫的商品價值遠遠超過其藝術價值。有學者這樣評價錢納利對廣州畫家的影響:“錢納利對廣州畫家的影響也許商業利益更多於藝術價值。”因此,與宮廷油畫相比,清代廣州外銷畫是根據民間的商業要求而發展,向外傳播到香港、上海以及國外等地.其影響遠比宮廷西洋畫要深遠。
  清代宮廷的油畫,大部分是用於裝飾的屏風和牆畫,建築物重新翻修時,就會被掩蓋或堆放在倉庫的角落裏,加上皇帝不重視它們,宮廷也沒有專門的油畫修復人員,所以當年儘管有不少宮廷畫師畫過油畫,但留下來的作品極少,又因爲是皇家財產,流出國外的亦不多,至今僅有幾件收藏於博物館中。清代油畫在其流傳的過程中,藏於宮廷之外,民間藏有的宮廷繪畫十分少見,而在市場中流通的清代宮廷油畫則幾近絕跡。
  而清代廣州的外銷油畫,在當時就已經通過大量的中西貿易流傳到了西方國家。而其在西方國家風靡一時,受到歐洲公私收藏家的競相收藏,如英國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就收藏了清代的廣州外銷畫幾十餘幅。而在國內,這些油畫卻鮮爲人知,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市場價值來說都遠遠沒有得到重視,多爲民間所收藏,保存狀況也多不完好。但相對於清代宮廷油畫而言,如今在市場中可見的作品數量也相對較多。而外銷油畫主要是應來華洋人的需要而繪製,因此成爲了對外貿易的商品之一.外銷油畫通過廣州及通商口岸的畫店銷售到香港以及國外等地。與此同時由於外銷油畫帶有中國畫的繪畫特點,在國內市場中也很受歡迎。因而,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中流通的清代油畫大都是外銷油畫作品,以及爲數極少的清代宮廷油畫。
  小結
  廣州外銷畫在廣度與深度上的影響都超過了宮廷油畫,它的地位應加以承認並繼續進行研究。無論是記錄帝王生活的宮廷油畫還是描繪自然和市井風情的外銷油畫,都反映出了當時清代的歷史狀況,是瞭解歷史的重要圖像資料,具有一定的歷史參考價值。融中國傳統與西方油畫爲一體的清代油畫作品,雖然不是完美的藝術品,但也是能代表我國油畫風格發展的作品。兩者在中西經貿往來與文化交流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