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學生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方法

學識都 人氣:1.28W

提要 本文包括兩個部分。首先, 對國內四個漢語期刊的文章進行分類統計, 統計結果表明, 在有關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文章中採用實證方法做研究的文章所佔比例非常小。然後, 介紹和討論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常見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包括實驗研究、相關研究、調查研究、個案研究和觀察研究。

試論中學生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方法

 一 我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現狀

我國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正在起步, 無論是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還是外語教學領域, 都已經有研究者開始了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 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國人學習漢語的偏誤分析、中介語研究、第二語言習得過程、語言能力結構等(有關綜述見王建勤,1997) , 在外語教學領域,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主要包括影響第二語言習得的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特別是學習風格、學習策略) 等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爲國內開展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奠定了基礎。但是, 與國外的研究相比, 我們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薄弱。無論是在研究範圍還是在研究方法上, 我們與國外的差距都比較大。

擴大研究範圍必須建立在科學的研究方法基礎上。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方法現狀怎樣呢?

桂詩春和寧春巖(1997) 曾對1993- 1995年國內四種外語期刊《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外語界》《現代外語》中的755篇文章進行了一次分類統計, 發現思辨性研究所佔的比例(54% )最大, 其次是描述性研究(20% )、介紹性研究(13% ) 和理論性研究(10% ) , 實驗性研究所佔比例最小, 僅爲3% , 即在755篇文章中僅有24篇採用實驗研究方法。他們還發現80% 的研究沒有數據, 12% 的研究雖有數據但無統計分析, 有統計分析數據的研究只佔7%。根據這次統計結果, 桂詩春和寧春巖(1997) 認爲我國外語研究工作者面臨着學習和更新研究方法的任務。

在漢語學習和漢語教學研究領域, 我們也同樣面臨着學習和更新研究方法的任務。我對最近四年(1995- 1998年) 發表在《語言文字應用》《語言教學與研究》《世界漢語教學》和《漢語學習》這四種期刊上有關漢語學習和漢語教學研究的307篇文章進行統計, ①將文章分爲四類:

( 1) 理論介紹和經驗總結, (2) 調查研究(含個案研究、相關研究和觀察研究) (3) 實驗研究, (4)其他(含書評、會議紀要或發言、講座) , 其中理論介紹和經驗總結文章佔80. 8% , 調查研究佔9.2% , 實驗研究佔3. 6% , 其他文章佔6. 4%。根據數據的運用情況將研究分爲四類, 即(1) 沒有數據, (2) 有數據無統計分析, (3) 描述統計, (4) 推論統計。發現87. 6%的研究沒有數據, 1. 3%的研究雖有數據但無統計分析, 有描述統計的研究佔7. 8% , 有推論統計分析的研究佔3. 3%。

雖然這個統計資料不能完全代表目前國內漢語學習和漢語教學研究的全貌, 國內研究者在國內其他期刊和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有關研究論文沒有統計在內, 但由此我們基本上可以瞭解到, 目前在漢語學習和漢語教學領域, 研究以理論介紹和經驗描述爲主, 科學的調查研究和實驗研究比較少。對此, 用施光亨先生的話來說, 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洋”和“土”兩個方面。一方面, 許多介紹國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文章, 作者對國外理論沒有經過很好的理解, 也沒有結合漢語實際的實證研究, 文章帶着“洋味兒”; 另一方面, 許多總結教學實踐經驗的文章, 作者沒有科學教學理論、學習理論以及科學研究方法的指導, 文章帶着“土味兒”。從總體上看, 漢語學習和漢語教學研究並沒有走出理論介紹及經驗總結的模式。

針對國內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缺乏科學的實證研究、定量研究的現狀, 本文主要討論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我們不僅要引進和介紹國外的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理論, 而且更要學習和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對外漢語教學和外語教學的具體現象和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研究出現質的飛躍, 才能縮小與國外同行的差距。

二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 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從應用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借鑑來的。可以將研究方法分爲定性和定量這兩大類, 一般認爲, 定性研究的主要特徵是: (1) 隨着研究的進展逐漸形成假設; (2) 通過自然的觀察和訪談收集資料;(3) 資料來源於自然情境; (4) 對資料進行敘述、描述; (5) 研究一個或少數幾個案例。定量研究的主要特徵是: (1) 研究開始時就有精確的假設; (2) 通過有控制的觀測收集資料; (3) 將資料簡化成數字進行分析; (4) 研究一定數量的被試。

實際上對研究範式的定性與定量劃分不是簡單、絕對的, 這兩種研究各具特色, 某種具體的研究方法總是比另一種研究方法更符合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的範式, 例如個案研究更具有定性範式的特徵, 而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更符合定量研究範式, 但是它們並不矛盾, 可以互相補充, 例如通過個案研究獲得的自然語言資料與通過有控制的實驗研究獲得的資料可以互相補充。這些研究方法本身並不會妨礙一個人在實際研究中對另一種範式的選擇 (L arsen- F ree2m an &Long, 1991)。

 (一) 定量研究

1.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的目的是在兩種現象之間建立因果關係, 即探討一個變量的變化是否引起另一個變量的變化。例如探討教學方法與語言水平之間的因果關係, 即某種教學方法是否比另一種方法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

實驗研究的一個獨有特徵是, 研究者直接對自變量進行操縱。例如, 如果研究不同教學方法孰優孰劣, 教學方法就是自變量, 那麼研究者就要將學生隨機分成兩組, 並設法給不同組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教學方法。爲了有效地建立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係, 實驗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 有對照組。一般來說, 一個正式實驗至少有兩個被試組: 一個實驗組和一個對照組。實驗組接受某種處理(例如用一種新教材或一種新教法) , 對照組不接受處理(這時稱爲控制組) 或接受另一種處理,例如用一貫的教材或教法。(2) 將被試隨機分組。實驗開始時研究者要將被試隨機分配到不同組中去, 即參加實驗的每一個人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的機會是相等的。隨機分組的目的是使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開始時儘可能相等, 即兩組的差異是隨機誤差造成的, 以便實驗處理之後兩組結果的不同可歸爲處理不同造成的, 而不是兩組差異造成的。(3) 對額外變量進行控制。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自然環境中, 例如在家庭、學校課堂或者社會環境中, 人們進行第二語言習得的實驗研究遇到很多困難, 有時要進行一個真實驗是不可行的。這時可以進行前實驗或準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