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從化德福河畔花園小區景觀概念規劃

學識都 人氣:1.19W

一、開題依據(研究目的、意義及國內外研究概況,附主要參考文獻)

[城市建設]從化德福河畔花園小區景觀概念規劃

研究目的、意義: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居住質量有了新的追求,“以人爲本”這一基本宗旨也在不斷地發展與深化,人們對其所擁有的建築及其周圍環境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使得越來越多小區規劃設計從單調的平面佈局向立體化發展。在景觀規劃中,應把人放在中心地位,充分滿足人的需要,給居民創造寧靜、優美、宜人的休息和交往空間。

2 、國內居住小區景觀規劃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着人們文化生括質量的提高,人們的購房觀念由過去購房所熱衷的居室佈局開始注重居住區外環境的規劃與設計,並將其作爲購房的重要選擇因素之一。開發商也開始注意到景觀規劃對小區自身商業價值的重要意義,並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居住區的景觀建設上來。在這過程中涌現了很多優秀的居住小區規劃作品,但縱觀我國總體的小區規劃對景觀環境設計的一些具體問題,設計者並未真正給予足夠的重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 小區內部居住環境缺乏有機的組合。小區組成的各成分之問缺少必然的、有機的聯繫。有的小區雖然營建了功能齊備的基礎設施,而且還營造了部分景觀環境,卻忽視了自然界最基本的造物原則:有機組合。從而使整個小區成爲僵死的設施,缺乏活力。

(2)小區內部居住規劃模式單調設計者將居住小區的“內環境”定位在城市環境的一部分,過多的強調了它的開放性,忽視了使用者的心裏感受。設計者將環境設計的重心放在住區整體的視覺、空間環境等方面,忽視了與居民生活行爲息息相關的細節環境的設計。

(3)小區內部居住文化凝聚力較弱。對傳統的居住形式和外來居住小區規劃理論更多的是沉迷於其豐富的空間形式和多變的組織手法,依樣畫葫蘆,缺乏地域、民族特色,於是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小區內部居住空間自身獨特的文化氛圍的不突出,區內的居民共同的心理文化形成不夠完整。

針對我國居住小區景觀規劃現狀,該項目的景觀規劃將因地制宜進行規劃設計,儘量避免和克服以上涉及的缺陷問題。

摘 要

本設計方案通過對從化德福河畔花園小區的背景和整體規劃分析,本着“以人爲本”和“生態文化和諧”的設計原則,因地制宜,在遵循景觀規劃工程技術的前提下,通過對基地魚形仿生設計的空間佈局形式,實現傳統哲學文化和現代景觀藝術設計的結合,表現“如魚得水”的設計主題。在景觀深化中,融入具有魚和水象徵意義的文化元素和特色的節點來造景,創造不同分區的特色但和諧統一的景觀效果,從而營造出自由舒適、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居住區環境。

關鍵詞:景觀規劃 仿生設計 傳統文化 現代景觀藝術

目 錄

1 前言1

2 項目背景1

3 魚形空間佈局仿生概念及設計理念1

3.2 傳統魚水文化的象徵寓意1

3.3 景觀規劃設計理念2

4 景觀規劃分析2

4.1 景觀功能分析2

4.2 道路系統分析2

4.3 景觀標高分析3

5 景觀規劃具體內容3

5.1 景觀規劃總平面圖3

5.2 軸線景觀4

5.2.1 景觀軸線的水體處理4

5.2.2 對稱式軸線——步行入口區域4

5.2.3 自由式軸線景觀設計——自由山體區域4

5.3商業入口區域景觀5

5.4 建築外立面景觀5

5.5 道路景觀6

5.6 宅間綠地景觀6

5.7 植物配置6

5.8 廣場道路鋪裝配置7

5.9 園燈、園凳配置8

6 結語8

參考文獻9

英文摘要10

附錄11

致謝12

成績評定表13

1 前言

景觀規劃規劃,作爲居住小區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化空間環境上起到重要的作用,綠色景觀在功能上能美化環境,創造出更多適宜人們居住、休閒的良好場景。最後應達到整個景觀系統的生態、功能和美觀的效應。

但是一個現代居住小區如果僅存在着優美的景觀環境而缺乏社區文化的凝聚力,那麼它也僅僅是一個居住的空間,而不能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家。情感是一切藝術之本。在人性化的空間,有着濃厚生活氣息的場景中,擁有共同的文化特徵的羣體進行着廣泛的情感交流,分享着居住生活帶來的最大樂趣[1]。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中,以文化爲底蘊, 通過對景觀的地域特色和整體風格的把握塑造出自由、舒適、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將引發社會心理層面的共鳴,它也將引導現代生活方式向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本設計將從生態與文化融合的設計手法來探討一下現代居住小區的景觀規劃。

2 項目背景

從化德福河畔花園小區景觀規劃設計項目地塊位於從化市新汽車站對面,基地氣候屬於亞熱帶氣候,地塊形狀是不規則的多邊形,基地東面和北面均爲從化市內的交通主幹道,南面是小海河,西面則是一片荔枝林,西北部突起一個自由山體,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利用魚形空間佈局仿生設計這最大的特色,在小區整體景觀規劃設計中融入傳統文化氣息,使現代居住社區生活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氛圍。

3 魚形空間佈局仿生概念及設計理念

3.1 魚形空間佈局仿生概念的引入

設計需要主題以及充分、恰當表現主題的載體,德國著名設計師路易吉·科拉尼說過:“設計的基礎應來自誕生於大自然的生命所顯現的真理之中[2]。”根據對小區的地形和周圍環境的觀察和分析,基地不規則地形狀和附近的水體(小海河)的結合很容易使人在平面上聯想到一條自由的魚歡暢遊於水中的畫面。於是運用魚形空間佈局仿生設計的手法,將大自然的生物形態融合到景觀的規劃設計中不失爲一個合理而具備特色的設計嘗試。於是初步形成了魚形空間佈局的仿生設計構思。(見附錄1)

3.2 傳統魚水文化的象徵寓意

空間佈局的仿生設計不是對形態和結構上的簡單模仿,更是對意境的提煉與昇華,暗含了人文、哲學等更多的無形因素。它通過有形的模擬體現一種經歷史、文化沉澱而成的無形價值[2]。魚的形象自古以來深受國人的喜愛,它不僅在民俗中成爲富裕、吉祥、寓意的載體,同時更是國人思想領域裏對舒適、逍遙、自由生活嚮往的象徵。莊子的“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道出了魚的逍遙,熟語:“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而更是說出了魚的舒適自在。然魚水之情不可分,水是魚生活的世界,水成全了魚,也鑄就了魚的`思想。“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弱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水的智慧,生活的智慧。魚形仿生是形式,傳統文化和現代景觀藝術設計的結合是內容,形式和內容共同反映主題——“如魚得水”般的生活智慧。於是在整個景觀規劃設計中形成以魚和水爲設計元素的構思,寓意着對小區景觀氛圍和社區生活 “如魚得水”般的自由、和諧。(見附錄2)

3.3 景觀規劃設計理念

本着“以人爲本”和“生態文化和諧”的設計原則,在遵循景觀規劃工程技術的前提下,通過對基地魚形仿生設計的空間佈局形式,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景觀藝術設計的結合,表現“如魚得水”的設計主題,營造出自由、和諧良好居住環境。(見附錄3)

4 景觀規劃分析

4.1 景觀功能分析

小區內原有的建築和道路網系統把小區分成了四部分,即:景觀區、建築住宅區、休閒運動區、商業區。(見附錄4)

環形車道路以及圍繞道路的建築羣自由佈置形式,主入口被限定在東部和南部,因此適宜選擇自由、活躍的景觀佈局,同時這也符合魚形地塊“自由”的主題,形成豐富多變的空間變化,設計時候要避免造成凌亂和隨意之感。爲了強化空間的主次關係,要處理好各個七個主要景觀節點,分別是:車行道主入口、小區入口、車行幹道交叉口、步行入口、中心會所區域、自然山體與運動休閒區交接處、自然山體制高點。因此把步行入口與自然山體應設計成一氣呵成的景觀軸線能很好地組織景觀,使得景觀更有層次感和序列感。(見附錄7)

4.2 道路系統分析

基地的道路起到組織框架的作用,以一條車行主幹道、若干次幹道和遊覽步行道而形成,滿足小區的主要車行交通和步行遊覽要求,做到通而不暢、順而不穿[4]。

車行主幹道形成閉合環狀道路,主幹道與商業入口區域一主三次四個出入口相連。同時道路對景觀系統分區進行了界定:環內爲景觀區步行空間和休閒運動運動,環路爲車行道,環外部分爲生活區和商業區,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更好的進行了人車分流,交通便捷而且相對安靜。

車行次幹道與主幹道像連接設計成枝狀和環狀的混合形式結構,最大限度地保證通往各建築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遊覽步道採取生動曲折的佈局形式,希望人在通過道路的過程中受到環境氣氛的感染,使道路充滿人情味。(見附錄5)

4.3 景觀標高分析

基地地形平面比較複雜多變,高低不一,地平面的標高平均值爲31.0米,而山體最高點則高達66.0米,後者比前者高存在着兩倍的高差。同時,基地南面的別墅區建築標高大體爲40.0米,東面入口商業區最高建築標高爲116.5米,北邊的高層建築標高最高則達83.0米。這樣一個高低起伏變化較大的地物形態的優點是可以形成豐富的立體景觀效果,但必須在景觀視線層面上必須通過合適的尺度關係來處理好建築和自然山體的之間的體量問題,避免景觀視覺失衡之感。

5 景觀規劃具體內容

環境景觀特色——“以人本“和”生態文化和諧“的景觀。

以“如魚得水”爲主題,將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通過魚和水作爲景觀設計元素,渲染出自由舒適、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特色小區。

5.1 景觀規劃總平面圖

整個小區的規劃總人口爲9005人,規劃總用地面積爲24228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爲438446平方米,建築密度:22.4%,容積率:1.10,綠地率:45.21%。(見附錄9)

空間的佈局採用“一核、二軸、三帶,四區”的整體規劃結構框架:

“一心”以會所休閒活動區域爲核心,步行入口大門、噴水池、中心雕塑、會所在空間上形成主入口景觀軸上的一大視覺焦點。

“二軸”分佈:一是河岸親水平臺到中心會所空間利用對稱手法形成的景觀軸線;二是會所後面休閒運動區域與自然山體形成的景觀軸線。這兩條聯繫緊密軸線加強了景觀空間序列感。

“三帶”小區景觀區分作帶狀的三部分:步行入口到自然山體的兩處縱向景觀帶和沿河橫向景觀帶主要通過綠色和水體造景營造出生態文化和諧的氛圍。

“四區”規劃共分了四個主要區域:景觀區、建築住宅區、休閒運動區、商業區四部分。其中最大的建築住宅區各成組團,在平面上,組團間分區明確,組團風格聯繫成整體。住宅組團的設計,使每戶都有良好的朝向,圍合的院落空間,更適宜營造良好的鄰里關係。(見附錄6)

5.2 軸線景觀

5.2.1 景觀軸線的水體處理

水體是水景是公共藝術中造景的最富魅力的要素,有水就有靈氣,水是生命的源泉[5]。

綜觀兩條既對立又統一的景觀軸線關係,適宜用水體這個宜靜宜動、可有形可無形的自由元素將兩者統一起來,同時也符合“如魚得水”、“魚水不可分”之寓意,

在該軸線上充分利用水流、落、滯、噴的基本特徵,並通過動靜、收放、高低、的手法營造出音樂韻律之美以滿足人們喜歡賞水、親水、玩水的需要[6]。(見附錄11)

5.2.2 對稱式軸線——步行入口區域

該軸線起於河岸親水平臺步經小區步行入口大門、休閒廣場、噴水池,止於中心會所。爲了表達該區域的大氣、開闊之感,總體空間利用對稱、均衡、呼應的設計手法[7]。

在視覺的處理上,中軸線以或通透的棕櫚樹或低矮的灌木或雕塑爲主要設計元素,形成高低起伏又疏密有致的線形空間。

入口大門的造型採取了通透的框架形式與門下跌宕跳躍的水體輝映成趣,又可以透過花草樹木等軟質景觀隱約見到中心會所,製造出引人入勝的豐富視覺效果。入口大門、中心廣場和噴水池雕塑的造型,引入了中國傳統太極魚圖案以及“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呼應和諧、自由的設計主題。

在硬質鋪裝的色彩、材料、紋理、的選取上,主要採用色彩溫暖的石料,結合抽象魚形、波紋形、流線形等圖案營造出和諧而自由的景觀氣氛,以符合入口區域的功能和審美需要。(見附錄10)

5.2.3 自由式軸線景觀設計——自由山體區域

該軸線起於中心會所,步經游泳池、花架、跌水景觀、網球場、自然山體溪流、休息平臺、垂釣湖、止於山頂嘹望臺。爲了表達該區域自然山野之趣,總體空間設計採取自由、活潑的設計手法。

設計的重點落在自然山體的設計上,爲了使“自由”、“生態文化和諧”的主題得以昇華,山體在總體處理方式上採取了以植物羣落綠色植物造景爲主的形式,展示的自然分佈特點和整體景觀效果。在植物造景中,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形成高低起伏、疏密有致的軟質景觀,同時還起到了分割空間、引導遊線等的作用。主要樹種的選取了從化鄉土特色經濟植物——荔枝,它既可符合經濟功能要求,又能在情感上喚起地區的歸屬感,實現生態、文化的統一和諧[8]。

山頂制高點以一鮮豔色調的嘹望臺作爲標誌物,既在視覺上醒目引人又可以使在功能上使人登高望遠,心情舒暢。儘量好建築物的體量問題,避免在視覺上令人產生恐懼心理。

步行上山的路線設計成蜿蜒變化之形,並且根據人的身心特點佈置景觀小品和休息平臺,符合功能和審美要求[9]。而爲了更進一步取得山體的文化氣息,建築小品造型意念上抽取水文化元素的蘊涵意義,希望通過在賞景過程中能夠品到生活哲理,令人心靈自由舒暢,進一步深化主題。(見附錄12)

5.3 商業入口區域景觀

商業入口區域應符合繁華、興旺的氣息,所以該區域的色彩設計成暖色調[10]。對建築空間圍合方式進行了小方面的修改,形成開放、半開放和閉合的空間,這樣有利於增強建築的空間層次感。廣場的鋪裝和雕塑設計遵循“如魚得水”主題要求汲取魚和水的抽象元素設計成開闊的視覺空間。由於此處有四處入口空間,很容易造成人流車流的混亂,必須利用通過強調設計的手法,突出主入口空間。在植物配置方面設計主要採取高大棕櫚科植物爲主,配以修整成型的低矮灌木花叢,形成棕櫚樹與低矮的灌木爲主,形成 色彩鮮明而疏朗的景觀效果,同時也表現出商業入口區域的大氣、規整之感。

5.4 建築外立面景觀

由於小區結合“魚水之情”的要求,要營造一種自由、舒適、和諧的居住氛圍,因此作爲主要居住空間的建築外立面要從色彩、體量方面進行大體的控制[11],建築主要以自然、淡雅的色調爲主,建築風格做到分區明顯又可突顯主題。

南邊別墅區(魚肚部分)別墅區的建築以三層爲主採取坡屋頂設計,屋頂以淡紅色魚鱗狀瓦片形式裝飾,淡黃色的粉刷牆面,配以棕色的裝飾線、藍色的玻璃窗營造出溫馨、舒適之感。在建築細部的深化設計中汲取象徵魚和水符號,如波紋形、水滴形、流線形、抽象的魚形等作爲細部處理的設計元素。

北邊的高層區(魚鰭、魚尾部分),主要以18層和24層爲主,適宜選取平頂、米白色調外牆、藍綠色玻璃窗體現簡潔、素雅之意。在建築的細部處理上,爲了在視覺上控制該區建築豎直方面的延伸顯得和南邊低層的別墅高度對比過於明顯,建議在外立面的處理上宜多采取橫向的平面構成手法。

商業區部分則宜以橘紅色色調爲主,體現商業興旺、繁榮之象。由於公共建築的體量較大,爲了取得小區內整體建築的對比均衡,所以對於商業區建築的立面的細部處理適宜採用較小尺寸的平面構成方式,以打破巨大的空間對比感。

暖色的建築、青的山體,綠的的水體、形成一種鮮明卻不失調和的色彩,造成了舒適的視覺效應。(見附錄13、14、15、16)

5.5 道路景觀

景觀道路是集景觀性、安全性、生態性於一體的綜合體系[12],所以從總體來看,道路景觀主要以植物造景色爲主,充分體現設計意圖,有主有次,以達到突出主景的目的。

車行主幹道的行道樹主要以荔枝樹爲主,以取得和自然山體的呼應之感,形成較爲連貫的植物造景氣勢。荔枝樹下種耐蔭植物和花草本或觀葉植物,多些花色,加強荔枝樹暗綠與花色亮麗的對比,使道路景觀效果醒目明快些[13]。

人車混行次幹道主要是通往各建築物體,對於道路賞景要求高一些。考慮到建築的體量、色彩與和植物搭配之間的關係,南邊別墅區的行道路主要採用棕櫚科植物配以色彩鮮豔的花叢,既能和低層建築體諒相吻合,顯得通透、溫馨又能烘托出濃郁的南國風情。而在北部的高層住宅旁的行道樹的選用高大的喬木與低矮的灌木、花葉植物形成繁密、多層次的道路景觀,以取得與高層建築搭配的均衡效果。

在車行入口區域節點(魚眼)的設計上則以呼應的設計手法採取四個四分之一半圓形的模紋花壇造景方式,將因道路分割的四個小地塊連接起來以成整體。(見附錄19)

5.6 宅間綠地景觀

宅間綠地是住宅四周及住宅院內的綠地, 同居民關係最密切, 是使用最爲頻繁的室外空間[14], 尤其是老年人和學齡前兒童,因此應體現植物多樣性。可以利用喬木、灌木、花木、草坪相結合的方式形成色彩、造型豐富的花境,但是要注意識別植物的毒害性。

在宅間綠地的節點位置設計方面,教小地塊的綠地以草坪配植低矮灌木和花叢爲主,形成寬敞明亮的採光環境,在較大片小遊園中,配以水景與休息亭,四周配植較低矮豐富的植物,適當的在羣植叢中加配疊石和高大喬木,豐富景觀。整體小區景觀,半開半合,建築與綠色植物景觀相間,規整均衡而不失變化。(見附錄8、17、18)

5.7 植物配置

根據植物配置適地性、景觀性、安全性三大原則來考慮[15],由於本地鄉土植物種羣豐富、適應性強,甚至在當地的極端條件下依然生長良好,所以採用本地植物——荔枝樹作爲植物配置的主要樹種有助於提高生物多樣性,減少維護成本,並且更爲貼近自然,貼近該地區的植物景觀環境,也最能反映園林景觀的地方特色。荔枝樹主要用於自然山體和行道樹的樹種配置上,喬木下以叢生狀灌木爲喬木的陪襯,增加道路層次感,也可以組織分割空間。

水體是本設計方案的重點,除了應用水生植物裝飾水體外,水體周邊即駁岸附近的植物種植滿足生態要求外,應儘量選擇線條柔和、色彩豔麗的樹種,以突出水體的柔和,打破水體的平面感以及色彩的單調感,以形成樹冠輪廓起伏變化的天際線,建議用到的植物的有垂柳、龍爪槐、桃、杏、李、櫻花、千屈菜、醉魚草、菖蒲等[16]。

宅間綠地是居住區最常用的空間,以樹木花草爲主,,種植綠籬、花卉、草皮、使喬、灌、花、籬、草相映成景, 可採用叢植、羣植等方法;庭院內一般選擇生長健壯、管理粗放、少病蟲害、有地方特色的優良樹種。也可栽植一些有經濟價值的植物, 如桃、核桃、櫻桃、玫瑰、葡萄、連翹、麥冬、垂盆草等;爲了使居住區增色添景, 獲得良好的觀賞效果,可大量種植宿根球根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強的花卉,如美人蕉、蜀葵、玉簪、芍藥、蔥蘭、波斯菊、虞美人等。爲了提高立體綠化效果,遮蔽醜陋之物, 多種攀援植物, 以綠化建築牆面、各種圍欄、矮牆, 如地錦、五葉地錦、凌霄、常春藤、山蕎麥等[17]。(見附錄21)

5.8 廣場道路鋪裝配置

廣場道路鋪裝是功能和審美的結合體[18],在景觀的設計中爲了貼近“如魚得水”的主題,主要通過色彩、材質、形式等方面進行配置。

在功能方面,園路是排除雨水的渠道, 爲了防止路面積水,園路的設計必須保持一定的坡度,橫坡設計爲12%-15%,縱坡爲10%左右[19]。鋪裝設計要注意透水透氣的設計, 以免積水, 如用嵌草鋪裝增加地面的透氣排水性。

在色彩的選取上,整個小區道路主要以清談的水綠色爲基調, 以少量偏橘紅色做裝飾性花紋, 做到穩定而不沉悶, 鮮明而不俗氣。在兒童遊戲場設計成色彩鮮豔的鋪裝, 而休息場地則宜設計成使人心情放鬆的色彩素雅的鋪裝。在商業區和中心會所廣場的色彩設計上則主要以暖色調爲住,以少量的冷色調做裝飾花紋,呼應其他道路的色彩關係,做到整個小區的色調統一。

在材料的選取上,自然石材作爲主要基調能很好地表現自由、和諧的意境,同時添加水泥磚、瀝青、彩色卵石、文化石等人造材料更能反映材質的豐富和變化。

在圖案的設計上,通過採取帶有象徵意義的圖案來體現設計的意境,例如波紋形、水滴形、流線形、抽象的魚形等賦予地面生命力與個性, 它們本身也構成了一種景觀,同時也能和建築、摸紋花壇等造型相呼應,以取得小曲整體風格的協調感。(見附錄20)

5.9 園燈、園凳配置

小區的園燈主要設在園林綠地的出入口、廣場、交通要道,園路兩側及交叉口、臺階、建築物周圍、水景噴泉、雕塑、草坪邊緣等處。整個園燈在燈光照明上統一佈局,使構成園林中的燈光照度既均勻又有起伏,具有明暗節奏的藝術效果。在出入口、廣場等人流集散處園燈高度設計成3米左右,提供充足的照明強度;而在安靜的步行小路的燈高度應隨情況而定,設計成柔和、輕鬆的燈光使環境更加寧靜舒適,親切宜人[20]。同時,也要防止出現不適當的陰暗角落。爲了能形成均勻的照度,燈柱的高度與燈柱間的水平距離根據市政園林工程中燈柱高度與燈柱間水平距離的比值一般在1/12至1/10 之間[21]。

園凳主要佈置道路旁和各組團綠地中,由於其也是造景的一部分,根據人流集散流量、環境場所的界定設計風格統一又具特色的坐椅既要滿足功能的需求也要符合審美的需要。(見附錄22)

6 結語

今天的居住小區內,人們被單元制相互隔離,老死不相往來,在享受獨立的同時也失去了情感聯繫,對於老人小孩等羣體來講,這一點尤其突出,景觀營造應以重塑鄰里關係爲己任,開闢多樣適宜的交往場所。從根本上滿足豐富的生活需求,達到居住的充實感,幸福感。促進居民參與,以文化生活爲載體,從而加強居民間的聯繫和對社區的認同感[22]。

文化不是憑空而來,它必須再發現和復興傳統的某些方面,景觀應當成爲是時代、地域和使用者之間關係的忠實記錄者。解讀地方特定文化是規劃和設計景觀的前期過程,它使我們能夠更爲透徹地、更深層次地瞭解地方的行爲、文化特點及風俗。必然對我們的規劃設計很有啓發意義,提示我們尊重地方和地方人的各類特點甚至是禁忌,不會只爲自己的理念而設計,而是爲真實的地方人的生活而設計,同時發掘和重塑文化,讓居住在小區內的人們從內心的深處產生美感和歸屬感,讓人類居住的環境更有凝聚力和活力,這纔是人類詩意棲息的出發點和歸宿點。

參 考 文 獻

[1]趙衡宇.從居住景觀文化角度談當下居住景觀營造問題[J].華中建築,2007,(25):113-114.

[2]申益春.論仿生形態設計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城市規劃師,2007,(06):95-97.

[3]範家駿.淺談居住小區景觀規劃設計[J].山西建築,2004,(24):3-4.

[4]鄭小燕,李晟,方明.山水畫對於城市濱水區景觀規劃的啓示[J].現代農業科技, 2008,(04):50-51.

[5]明焱.居住區景觀設計[J].住宅科技,2002,(06):12-14.

[6]劉崎.淺析居住區外環境設計的幾個問題與對策[J].山西建築,2006,7.

[7]王立科.現代景觀設計中地域特色的創作手法初探[D].北京林業大學,2007,35(15):4493-4495.

[8]王春霞.園林小品建築在山地風景區中的設計[J].山西建築,2007,(34):341-342.

[9]嚴龍華.居住小區規劃形態思考與探索[J].福建建築,l997,5.

[10]王亞非,韓曉曼.現代設計表現技法[M].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6,3.

[11]嚴曉,彭勇政.探析城市景觀道路的植物配置[J].安徽農業科學,2007(19):5755-5756.

[12]王春霞.山地風景區的植物景觀設計[J].現代農業科技,2008,(04):46-48.

[13]俞孔堅.尋常景觀的詩意[J].中國園林,2004,(12):25-28.

[14]蘆原義信著,尹培桐譯.外部空間設計[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5,6.

[15]王小克,張公保.淺議園林景觀生態設計[J].山東林業科技,2007(06):85-87.

[16]周儉.城市住宅區規劃原理[M].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7]王華.觀賞果樹配置與造景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碩士專業學位論文,2006.

[18]陳丙秋.城市道路鋪裝景觀的功能特性淺析[J].城市交通,2007,(01):89-91.

[19]王美娟.園燈璀璨見匠心——淺談園林燈飾[J].中國花卉報,2004.

[20]王彥輝.走向新社區[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2.

The Landscape Concept Plan of DeFu Garden Residential Area in Conghua

Zhuang Shandan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and Engineering, Guangdong 510225,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plan is made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and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garden district along the De Fu River in Conghua, and taking the full advantag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sides, it is in virtue of the Fish-- shape bionic design concept. And, it also assimilates the philosophical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idea of designing “as fish in water”, the landscape ideas like “people oriented” and “the harmony of ecology and culture” are put forward. The plan tries to mix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and modern beaux-arts in the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which successfully makes out the wonderful sense of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 and romances a particular community of freedom, comfort, harmon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bionic design;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landscape aestheti

附 錄

致 謝

經過半年的學習和工作,本次畢業作品已經接近尾聲,在做設計的過程中本人學到了很多研究和思考問題的方法,並且在設計水平上有了一個提高。然而作爲一個本科生的畢業設計,由於知識水平的侷限性,經驗的匱乏和資料收集的不完整,在設計方案中難免會出現不足的地方,在此感謝我的導師的督促指導,以及同學們的支持和幫助。

感謝我的家人、大學四年來的所有老師、朋友、同學,他們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和支持。最後感謝我的母校—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城建學院四年來對我的大力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