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術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7.99K

摘要:BIM技術的興起給建築工程的設計帶來了巨大幫助,同時也對建築工程行業的整體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可以說,對於BIM技術的應用已經成爲了未來建築工程的必然趨勢。爲此,本文簡單闡述了BIM技術的概念與特點,並從建築生命週期、綠色建築設計、建築協同設計等多方面對BIM技術的應用優勢進行了分析。

BIM技術在工程設計中的應用的論文

關鍵詞BIM技術;建築工程;應用優勢

引言

隨着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逐漸深入,傳統建築工程CAD設計流程已經難以滿足建築行業的發展需求,如設計週期長、協同性差、合理性不足等方面的問題也開始逐漸暴露了出來,而BIM技術則爲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全新的途徑。

1BIM技術的特徵

BIM技術也就是建築信息模型,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信息數據作爲基礎,通過數字信息仿真模擬建築物真實信息的一種數字化設計方式。藉助工程項目的多種數據信息,BIM系統能夠建立起一個全面、系統的三維建築模型,併爲建築整體設計、工程監理、設備管理、設計可行性檢測、施工成本控制等多項工作提供幫助,同時從總體上來看,這一技術還具有着可視化、參數化、模擬性、協調性、可優化性、可出圖性、信息完備性等多種特點。

2BIM在建築工程設計中的應用優勢

2.1建築生命週期的信息共享

建築工程的設計關係着施工、運營、改建等建築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對於施工成本控制、進度控制、施工質量、建築使用壽命等都有着非常直接的影響,因此在建築工程設計中,必須要整個建築生命週期的各種情況進行全面考慮,從而使設計方案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並能夠滿足建設單位的要求。但在傳統的CAD設計流程中,由於建築工程設計屬於建築生命週期的初始階段,後續的施工、運營階段具有着不可預知性,很多情況都無法預測,因此想要保證設計方案的合理性是非常困難的,而BIM技術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在BIM模型的支持下,只要能夠保證建築工程項目各項數據信息的全面性與真實性,那麼在設計階段就可以對後續施工、運營的各中情況進行模擬,從而發現當前設計存在的問題並進行及時的調整,而這也正是建築生命週期信息共享的具體表現[1]。例如在施工管理方面,BIM模型可以直接對場地使用、材料需求等多種施工情況進行模擬,從而完成對施工信息得共享,並實現施工階段與設計階段的有效協調,這樣建築工程整體設計的合理性自然也就會得到顯著提升。

2.2建築協同設計的全面優化

現代建築工程的規模通常都比較大,因此這設計階段一般都會將整個建築分爲多個部分分別進行設計,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設計整個爲建築整體設計。但在這一過程中,由於設計人員屬於不同專業,而設計圖紙與方案又比較複雜,因此設計的協同性往往很難得到保障,而BIM技術的'應用則使得建築工程設計無需在考慮這類問題。①基於BIM技術的建築工程設計主要是以工作集的方式來完成設計設計,因此不同專業、不同設計人員的設計工作都是在同一個BIM模型的基礎上完成的,這使得不同設計人員之間既能夠彼此協同,同時又互不干擾,而一旦在設計上做出了調整,也可以在BIM模型上及時顯示出來並傳達給其他設計人員,而在這樣的設計模式下,協同設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②通過相關的應用管理軟件,BIM模型還可以進行碰撞檢測,從而快速、準確的查找出各專業間存在的碰撞問題,從而爲設計優化提供有效依據,這樣不同專業件的設計協同性也就得到了充分保障。③在電氣系統方面,機電專業設計人員可以利用BIM模型的三維可視化特點來進行管線的設計與優化,從而避免設計與施工出現不協調的情況。

2.3支持綠色建築設計

隨着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等社會性問題的日益嚴重,綠色建築已經成爲了未來建築工程設計的必然趨勢,而BIM技術恰恰能夠爲綠色建築設計提供多方面的幫助。①爲達到更好的節能效果,綠色建築設計通常會盡量利用自然光與自然風來對人工照明系統與空調、風扇等家電進行代替,而通過BIM模型,不僅能夠對自然光照與風環境進行模擬,從而對建築的各方面設計進行優化,以構建出最佳的風環境與光照效果,同時還能夠充分保證設計的合理性,避免建築對周圍環境以及其他建築的通風、採光造成影響[2]。②在綠色建築的設計中,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對於空氣調節能耗有着直接的影響,而BIM系統不僅能夠對固定環境下建築的能耗進行計算,同時還可以提供類似建築的模型與數據作爲對比,從而及時發現圍護結構設計的問題並進行調整,使其熱工性能大大提升。此外在綠色建築的室內設計上,BIM技術同樣能夠在很多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例如在光照方面,通過對室內光照環境的模擬,設計者不僅能夠通過對設計方案的調整來避免過多的直射光照,同時還可以對不同節能燈具的效果進行對比,從而選出最合適的節能燈具。

3結束語

總而言之,BIM技術在建築工程設計中的優勢是非常廣泛的,同時也能夠很好的適應未來建築行業發展趨勢,因此,建築企業必須要儘快掌握這一技術,並結合我國建築行業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創新性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