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導論教學實踐綜述論文

學識都 人氣:1.35W

1教學內容的梳理與合理安排

生命科學導論教學實踐綜述論文

《生命科學導論》相關的教材種類繁多,所涉及的內容也十分寬廣。本着錢偉長校長“培養學生們自我教育、自主學習、自我選擇和實踐教育能力”教學目標[3],結合上海大學自身的教學管理特色,我們對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調整。首先,從學校短學期制對教學進度的要求出發,綜合國內有關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相關教材內容,同時結合教學團隊成員自身專業背景的分類,我們將課程的內容劃分爲十個專題:分別爲緒論、生物化學、細胞、微生物、植物、動物、生態、遺傳、基因工程和食品。每個專題由2-3位相關研究領域具有8-10年教學或研究經歷的教師共同承擔教學課件的製作;並對提交教學團隊的教學PPT進行集體討論、修改和模擬講授,最終形成課程講授的統一課件內容標準;其次,根據每個教師的個人特點,開展多人合作授課和一人單獨授課的模式相結合;最後,在上課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基礎和興趣點,給予授課教師一定的自由度,允許其在標準課件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課程內容、講授順序和授課形式的變通,以更好的適應學生的需求。

2結合實際教學需求編寫新教材

鑑於學教學管理模式和制度的特點,國內已有的教材很難完全與之配套;因此,在多年教學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調研學生的課堂反應,學習體會以及他們對學校其他公共基礎課教學的建議,我們開展了新教材的編寫工作。通過學校的教學沙龍的交流,汲取其他院系在開設公共基礎課過程中的經驗爲我所用,組織團隊教師和校內外優秀教師進行交流和學習,並邀請知名學者親身授課,從中把握和提煉出現代生命科學在社會發展和生活中最吸引人的內容,同時,結合生命科學的知識體系,遵循錢偉長校長“大學教育要服務社會發展、面向實際,突出應用性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4-5],在生命科學導論的新教材編寫中突出了應用性強,與生活密切相關,對人類社會發展影響重大的知識點的地位,同時結合生命科學自身所具有的系統性和基礎性特徵,力求形成一套內容豐富,知識性和應用性兼顧,適合學校4學期制教學模式的新教材。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拓展教學渠道

上海大學作爲上海地區一所211院校,學校的硬件設施配備完善,因此我們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將我們的課堂同傳統的教室,延伸到了整個校園甚至是學生的整個生活中。上課內容和課件全部上傳至學校網絡教學平臺,同時,利用學校的校內交流平臺“樂乎社區”開闢各任課教師的專屬在線交流空間,由任課教師每週2次和學生進行在線交流,解決學生在課堂和課外所提出的相關問題;此外,利用公共網絡資源中如QQ、MSN、微博等深受學生喜愛的現代網絡交流工具,使學生通過手機,電腦能隨時隨地將他們的問題和教師進行及時溝通和交流。讓學生對生命科學知識的學習和了解不再侷限於課堂,而延伸到了他們的寢室、餐桌、運動場以及他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時段,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命科學知識就在身邊的日常活動中;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課堂知識灌輸,轉變爲主動根據需要去查找、學習、瞭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識;引導學生更好的利用零碎時間進行知識的挖掘和學習。另外,加強本科教學和研究生培養相結合,合理安排本學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參與本科教學的教輔工作。公共基礎課最大的特點就是上課人數覆蓋全校本科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一次的作業佈置、課堂測試或討論都會給任課教師帶來十分繁重的課後批改和評閱工作,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加入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生力軍,他們平日就活躍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線,對生命科學的前沿和熱點問題把握十分敏銳,由他們協助任課教師進行作業批改、評閱以及與學生互動探討和交流,不僅能減輕教師的負擔,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課程建設中去,而且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更生動、更具體地和學生進行詳細交流,這也有利於建立學生高年級與低年級之間互幫互助,言傳身教的幫帶互動學習模式。與此同時,對研究生和博士生本身而言,這也是一次十分難得的教學實踐環節,對其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對學校的研究生培養也是一個很好的互利互補的實踐。生命科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如何在生命科學導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體現這一特點,這是對我們的又一重大挑戰。我們嘗試利用學院生命科學中心的公共實驗平臺,通過學生申請,任課老師協調,以及中心平臺老師配合的方式,在不影響實驗中心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努力爲學生提供參觀,學習以及觀摩實驗的機會,通過開展“學院開放日”等活動讓他們從課堂走進實驗室,將他們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帶到實驗室中去體會和揣摩。同時,我們還計劃結合上海大學夏季短學期實踐教育環節,在選課的學生中擇優選拔部分人員進行獨立創新實驗的嘗試,讓他們能更加深入瞭解生命的奧祕,以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的學習興趣。

4加強學習,及時總結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每門課程的教學所面對的教學對象都是不同的,學生既有的基礎知識,文化背景,學習習慣,接受能力等都會存在差異,所以必須要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應和解決。在我們生命科學導論課程開設的過程中,除了通過上述的各種日常交流手段收集學生反應的問題外,每學期結束時還實行學生對課程教學進行評價,通過學生對各任課教師課程教學給出的評分和所提出的意見,我們進行彙總,並通過集體討論,交流以及會同學生和其他學院教師共同座談的形式,對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總結,並對下一次課程的開設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進,此外,選拔若干優秀的教師,通過參加校內的教學競賽交流以及校外的學習和進修,不斷提高教學團隊的教學水平,以期更好的適應學生的需求,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5教學效果與待解決問題

通過教學團隊人員的共同努力,生命科學導論課程已經逐漸形成了適應學校教學管理模式的教學方式,同時結合多種教學手段,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擴展和延伸,在本科生的公共基礎課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課程被納入了學校重點建設行列。但在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如何更好地實施因材施教?如何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授課模式?怎樣利用學院實驗中心平臺服務更多的學生,打造教學實驗相結合的課程特色?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今後課程建設中繼續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