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理論的結構性貧困問題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1.97W

摘要:伴隨着經濟社會發展,社會信息傳播方式和結構都在發生變化,在精神文明建設號召影響下,我們對新聞傳播和文化體系建設的關注度逐漸上升,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對新聞傳播的結構理論缺乏正確認知,這樣的認知偏差容易影響我們思想認識和實際工作。因此爲了提升新聞事業發展水平,我們需要對新聞傳播理論的結構性問題展開分析,並集中探討應對措施。

新聞傳播理論的結構性貧困問題分析論文

關鍵詞:新聞傳播理論;結構性貧困;問題分析

理論體現了對實踐的抽象和總結,實踐也反過來需要理論的指導,如果理論缺乏迴應實踐的能力,則理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將無從談起。當前中國新聞傳播理論的結構性貧困問題體現在多方面,我們正逢社會轉型時期,新型互聯網技術發展和移動通信革命是新聞傳播面臨着不同以往的形勢。我們需要集中解決當前新聞傳播理論的結構性貧困問題,提升社會新聞傳播質量。

一、新聞傳播理論的結構性貧困問題分析

(一)理論自主性缺席

30多年來,中國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在理論資源上做“增量”,努力將源自西方的新聞傳播理論知識移植到中國來,理論的跨語境旅行,造成了中國新聞傳播理論資源的快速繁殖,但這種去語境化的理論移植,與中國問題缺乏根本性的聯接,理論缺乏“在場”感。我們在新聞傳播上出現的理論自主性缺席影響了新聞工作者在新聞信息資源利用和創新上的自主性,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就是新聞傳播理論基礎薄弱。此外意識形態的影響也會造成新聞傳播理論自主性缺席問題。

(二)理論範式缺失

理論範式缺乏是造成當前新聞傳播事業整體發展瓶頸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可以看到理論範式缺乏爲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這樣的理論指導實力影響下,我們的新聞傳播工作呈現軟弱結構特徵。

(三)鮮有對實踐重大問題的有力迴應

我們開展新聞傳播工作的主要依據就是理論,理論內容的抽象性特徵顯著,在中國新聞傳播系統在內涵、結構以及功能上都發生變革的背景下,新聞傳播理論也要求作出相應的'轉變,對實踐中出現的挑戰進行迴應[1]。但是從當前的新聞傳播理論發展現狀來看,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關注重大問題,但是侷限於無差別的理論研究結果,我們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對重大問題的迴應體現出批量生產的特徵。這種高速變化的新聞傳播實踐和我們的新聞傳播理論之間產生了巨大落差。

二、解決新聞傳播理論結構性貧困問題的措施

(一)提升理論自覺性

只有在新聞傳播理論上具有自覺性,我們在新聞素材整理和應用上才具有足夠的條理性和特色,這樣的實踐工作目標才符合現代新聞傳播需求。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要從全新的角度出發理解新聞傳播工作,深入開展理論工作研究,爲實踐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支撐,將新聞傳播理論發展和社會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二)積極迴應重大實踐問題的挑戰

消極迴避問題對新聞傳播工作的有效性提升不具有積極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採取科學的方式方法直面重大實踐挑戰,滿足社會大衆的新聞信息獲取需求。新聞傳播行業的發展是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路徑之一,想要提升社會精神文明水平,我們就要不斷豐富新聞傳播理論,有效迴應我們的實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借鑑先進理論成果,解決新聞傳播中的複雜性問題在,使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

(三)樹立科學堅持態度

新聞傳播理論結構直接關係到社會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工作質量,因此我們需要藉助理論研究內容揭示實踐問題,樹立追求真理的新聞傳播意識。在開展新聞傳播實踐工作的過程中,要遵循客觀真理和規律,建立具有科學態度的新聞傳播工作體系,保證新聞傳播工作的先進水平。

(四)強化自主性理論研究

理論自主性缺席是影響新聞傳播工作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我們的新聞傳播理論自主性逐漸提升,纔可以更好的促進新聞傳播理論結構的合理發展,進而更好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2]。爲了轉變我國新聞傳播理論一直具有的依附性問題,我們應該積極塑造具有內部需求的自主性理論體系,爲新聞傳播工作的良性發展提供理論支撐,改進傳統新聞傳播工作中的不足。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的新聞傳播理論研究工作中,理論自主性缺席、理論範式缺失鮮有對實踐重大問題的有力迴應等都是主要的傳播結構問題,這些問題的共同作用下,我國的新聞傳播工作陷入發展困境,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也造成了不良影響。本研究通過理論借鑑和參考,提出了提升理論自覺性、積極迴應重大實踐問題的挑戰、樹立科學堅持態度、強化自主性理論研究等應策略,希望本研究內容可以有效提升我國新聞傳播工作質量,爲新聞傳播理論發展提供助力。

參考文獻:

[1]黃旦.對傳播研究反思的反思——讀吳飛、杜雲飛和張濤甫三位學友文章雜誌感[J].新聞記者,2014,12(02):140-141.

[2]陳麗丹,雄壯.2014年中國新聞轉播學研究的是個新鮮話題[J].當代傳播,2015,11(01):110-1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