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需求因素的耦合機制研究

學識都 人氣:2.64W


  論文摘要: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實際上是高校、大學生、社會三方需求的疊加過程。在當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建立和完善良性循環模型,有效地調節這三方的主體需求,形成學校、學生、用人單位互助互利、資源共享的良性耦合,可以提升當前高校教育的整體水平,優化教育體系中主體需求結構,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有效性、適應性。

關於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中需求因素的耦合機制研究

論文關鍵詞:人才培養;教育主體;教育對象;社會需求;良性耦合

一、普通高校的需求與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肩負着促進社會發展和影響個體發展的雙重任務,既強調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發展,也強調通過培養人才來爲社會發展作貢獻。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載體,人才培養是高校對社會進行交換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的生存之本。相對而言,高校的辦學實力越強,其人才培養的質量就越高。同樣,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社會認可度越高,高校的社會價值就越能體現。因此,選擇一個恰當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成爲了高校的內在需求。

拋開人才培養的過程不談,高校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合理的人才培養定位。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國際問的競爭與合作,都需要以地區多樣化的存在爲基礎。而地區多樣性發展迫切地需要普通高校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這是社會發展需要和人才個體多樣化在高等教育上的客觀反映,其實施取決於高校的準確定位。如果簡單地把辦學水平等同於學校定位,而忽略了學校辦學之間的差異,一方面會增加高校之間的無效競爭,同時會導致人才培養趨同,不利於各高校優勢或特色項目的發揮。二是加強高校畢業生需求預測。普通高校的大部分畢業生要面向當地社會直接就業,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遭遇困境的今天,加強大學畢業生需求預測顯得尤爲重要。三是建立健全對大學畢業生的科學評價體系,更新人才評價標準,改進人才評價方式,完善人才評價手段。

  二、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求

隨着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層次越來越高,類型越來越多樣化,在校的大學生們感受到了巨大的就業壓力。而這種壓力最直接、最簡易地轉嫁爲受教育者本人對高校的要求。各種要求的累加和重疊就形成了教育對象的自身需求,他們需要高校爲其提供良好的教學的軟件與硬件條件。實際上,這種需求遵循發展性模型,涉及的領域很寬,不只是涵蓋學生的學習和身體健康,還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社會適應、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科學思維、健康、婚戀態度、潛能開發、擇業等方面…。但是對於受教育者個體來說,自身對教育的需求往往是模糊的,往往是根據個人感覺、情緒、滿意度來進行評判,往往將因爲自身原因造成的後果歸咎爲學校的責任,所以操作起來比較複雜。這就更加要求高校要以人爲本,加強學生管理的人性化程度,一切爲學生着想,使學生能夠感覺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提高學生自身對學校的心理認同程度。

 三、社會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

隨着大學畢業生就業由計劃經濟時期的“統招統分”模式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模式過渡,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更多樣化的要求。綜合型、複合型的人才將是社會和的最愛。這就要求高校要改變傳統的以純知識教育爲主的教育模式,着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具體說來,大學生在走出大學校園後所要具備的素質大致如下:(1)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是當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要求的首要條件;(2)良好的專業理論素質和寬厚紮實的基礎知識;(3)團隊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4)開拓精神和創造能力;(5)較強的實踐能力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