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早期社會的視覺文化探索

學識都 人氣:1.67W

摘 要:視覺文化研究作爲一個跨學科的領域,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這個時期,作爲視覺文化奠基的各種學科研究,諸如電影學、人類學、符號學、藝術學、心理學等都有了很成熟的理論體系,爲視覺文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在視覺文化研究中,人類文明早期(包括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文字、壁畫、歌舞等原始藝術所體現出來的視覺文化無疑是值得引起我們思索和探究的。本文筆者準備基於早期原始社會的壁畫、服飾、舞蹈、圖騰四個方面淺析人類原始社會的早期文化。

人類文明早期社會的視覺文化探索

關鍵詞:視覺文化;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原始藝術

一、關於視覺文化以及原始藝術的定義

什麼是視覺文化?

對於視覺文化,目前學者們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美國學者斯特肯認爲視覺文化包含了多種媒介形式,從文化藝術、電視電影、報紙廣告到諸如科學、法律和醫學領域裏的視覺資料等。這些與媒介密切相關的領域,構成了一個文化域。

那麼什麼又是原始藝術呢?“原始藝術不僅是因爲其發生在原始社會,是人類發生最早的藝術。原始藝術最根本的意義在於其是一個有別於文明社會藝術體系的相對獨立的藝術體系。[1]”

二、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壁畫

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藝術的表現形式諸如壁畫、圖騰、服飾、舞蹈等,都和視覺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在原始社會中,因爲生產力的落後,視覺的傳播是人類最主要的傳播途徑,在筆者看來,其中壁畫和圖騰扮演着首當其衝重要的角色。

在人類的早期活動中,因爲文字處在萌芽期,還無法適應大規模的傳播活動,所以圖像就起到了決定性的傳播作用,早期人類的打獵、種植、畜牧、宗教活動等需要記錄下來的重大的、有意義的事件,都是通過壁畫這種形式記錄,在國內或者國外所發現的人類早期壁畫中,不難發現,雖然限於技術手段的限制,原始壁畫大都色彩簡單,線條粗礦,但是其中已經表現出來初步的藝術成就,例如考古學家在法國的拉斯科洞穴和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洞穴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以動物爲題材的洞穴壁畫以及我國境內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巖畫,在這些圖畫中,原始人類將他們的生活場景一一再現於我們的這個時代,藉助於這些壁畫,我們可以接觸到原始社會的人類的思維和思考方式,而也正是由於原始社會壁畫的材料的原始性,我們可以從這些推測出他們的生產力和生產方式,馬克思說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原始壁畫所展現的場景,無疑是這種說法最好的解釋。

當人類發展到奴隸社會,由於生產效率和生產關係的提高,生產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這保證了處於社會頂層的`貴族有了多餘的糧食來養活專門用於生產的奴隸,這時的壁畫也就不僅僅侷限於記敘人類的生產活動,文本模式的改變,使得壁畫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那就是滿足人類的審美追求和文化的傳承,這時的壁畫已經呈現了相對比較高的藝術成就,用視覺文化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面對面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幻象。

三、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服飾

關於服飾,在筆者看來,就可以理解爲人類在具有了審美觀以後因爲羞恥心以及意識到兩性之間的區別而產生的,當然在後期隨着生產力逐步提高,在進入奴隸社會以後,服飾也具有了新的意義,它不僅只是用來遮掩身體,而是展示個性和個人審美標準的道具。

原始社會也許沒有服飾這個概念,且筆者私以爲最早的人類服飾無非是樹葉或者人類捕獵以後留下來的獸皮,這是基於我們的考古所發現的原始社會資料。

由獸皮和樹葉經過簡單加工包裹着人類的身體,這是繼人類食用熟食之後我們與動物更進一步本質的區別,在這個階段裏,這種原始服飾所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原始的視覺衝擊,這種視覺圖像的展現,筆者認爲這也是文化的曙光,因爲它意味着人類的視覺開始有了選擇性的觀看和選擇性的規避觀看。

奴隸社會的服飾已經因爲生產力提高不再侷限於這些原始材料,人類發明了布匹和絲綢,它們色彩鮮豔,質地柔軟舒適,豐富了人們想象力,在服飾上做出圖案和紋理,由於它們綻放出的光彩使人類的審美在一步步的提升,各個氏族部落或是後期出現的國家彼此的服飾特色區別出了他們的不同,文化基於此而豐富發展,人類的視覺內容同以前相比得到了豐富和提升。

在此看來,服飾的變化不僅是因爲生產力的提高,也是因爲人類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基於視覺的觀看行爲從以前的觀看一切到了選擇性觀看,雖然這個時候並未有視覺文化的出現,但是這也可以理解爲視覺時代的啓幕。

四、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舞蹈

原始社會的舞蹈前身大都是祭神儀式中所展現的動作,1973年我國在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的馬家窯文化出土了舞蹈紋彩陶盆,其後1995年,青海同德縣宗日遺址也發現了一件舞蹈紋彩陶盆,這爲我們研究原始社會的舞蹈提供了很好的一手資料。到了奴隸社會,我國的西周時期,舞蹈開始從祭神儀式中慢慢分離出來,成爲了一種視覺藝術形式。

原始社會的舞蹈相對來說,動作和音樂都比較簡單,它們的產生是因爲早期人類的鬼神觀念,這種形式由氏族部落的巫師領導,所表現出來的“情緒不僅感染神靈,更重要的感染整個部族,使部族成員精神飽滿,團結一致”[2]。這便是原始社會舞蹈的視覺文化意義。人類通過觀看原始舞蹈或自身參與原始舞蹈而得到心靈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託。

奴隸社會的舞蹈與原始社會舞蹈最大的區別當然是它已不僅限於祭神儀式,它已開始獨立出來,成爲一種日常身爲貴族的奴隸主作爲欣賞的藝術形式,有了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甚至出現了專門教授舞蹈的技術人員,以我國西周爲例(周代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在《禮記》的《文王世子》和《內則》中,都有關於舞蹈教學和司教者的詳細記載,這表明了舞蹈在奴隸社會的重要地位,這種視覺藝術在奴隸社會有着特殊的重要意義,人類通過觀看舞蹈而得到了滿足感,可以說這樣的視覺傳播對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繁榮做出很大的貢獻。    因爲舞蹈的特殊性,我們沒有辦法得到直接的資料,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資料再現出舞蹈的形式,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少數民族的宗教儀式和重大慶典所舉行的舞蹈表演來探究它們的來龍去脈。這對於我們研究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的舞蹈有着很多的啓發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舞蹈而誕生的音樂,由於舞蹈與音樂特殊的緊密關係,舞蹈的出現也伴隨着音樂開始出現在人類社會中。正是因爲這樣的關係,音樂對舞蹈起到了解說的作用,我們也可以把音樂理解爲一種特殊的視覺文化傳播。

五、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圖騰

圖騰作爲早期人類特有的特徵,筆者將進行更多一些的討論。

圖騰是人類鬼神觀念的產物,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低下,沒有科學技術的維繫,人類的安全和生命都得不到有效的保護,人類希望寄託於得到精神安慰來增強自己生存的信心,圖騰因此而應運而生。

圖騰在人類早期的生活中具有着重要的意義,它是氏族部落的標誌,對外傳遞着該部落的信仰和生活信息,我們可以從圖騰對於外界的傳播得到很多的信息,以我國爲例,中華民族最有名的圖騰莫過於“龍”的標誌,從這種虛幻的動物中,我們可以在它的上面看到很多動物的特徵,可以說,“龍”是幾種動物的拼接而成的綜合體,它反映出了我們的祖先對於生活的期盼和自我精神家園的希望,比如,其中“龍”的爪子脫胎於鷹爪,這對於我們研究早期人類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意義,這說明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接觸過鷹這種動物,也表明在他們的文化形成過程中,這種動物的特徵也是先祖的文化所推崇的。這正是我們研究圖騰意義的所在,因爲我們可以通過觀看圖騰後總結出來其透露出來的文化意義:圖騰的出現,意味着人類自身能力的提高,因爲圖騰是人類所想模仿抑或者說崇拜的對象,生產力的提高意味着人類想提高自己的能力達到圖騰崇拜物所擁有的水平。

在奴隸社會所呈現的圖騰的文化意義則可以從側面體現出民族融合的特點,如在北方中原部落的圖騰是龍,南方楚人的圖騰是鳳,當秦始皇統一六國,圖騰也開始融合,出現了“龍鳳呈祥”的文化表述,可以這樣說,圖騰所表現出來文化表徵意義爲我們解讀古代社會提供了很好的資料,合理而正確的解讀圖騰所表現出來的視覺意義,可以爲我們研究原始社會,特別是研究原始社會的視覺文化提供良好的範本。

原始社會的壁畫、服飾、舞蹈、圖騰等,都表現出來的是原始社會所初步體現出來的視覺傳播效果,可以視爲視覺文化傳播的雛形,雖然視覺文化可出現在近代,但是由於原始社會的獨特性,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人類不可能過多的運用其他的器官感知和學習,眼睛所看到的,即視覺,是人類的第一選擇,視覺的傳播在原始社會顯得尤爲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對它們的研究來爲視覺文化追根溯源,畢竟每一種學科產生都是有它的來源的,即使視覺文化誕生在近代,可是視覺傳播卻是至人類誕生伊始便一直存在,而在筆者認爲,視覺文化也在人類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但是因爲處在人類的童年期,原始社會並不存在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只是人類憑藉本能的感覺不斷的延續,並且受限於科技水平的落後,也沒有能力去爲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無非是憑藉人與人之間的單向傳播被動的接受,但是它爲後世的視覺文傳播提供了靈感的來源,在我們進入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各個學科日益成熟,爲視覺文化變成一個獨立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時,我們有必要探究它的最初來源,這既是研究的內容,也是研究的必要之處,只有這樣,視覺文化的傳播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龔田夫,張亞莎.原始藝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2]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史前史[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