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學識都 人氣:1.1W

作爲以法律爲研究對象的法學,其核心就在對於秩序與公正的研究,是秩序與公正之學。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法學專業畢業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於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法學專業畢業論文

  《 民族大學生法學教學論文 》

一、民族大學生的法學教育定位

目前,主流觀點認爲法學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爲培養“通用法律人才”、“複合型的法學應用人才”,反對過分強調職業性傾向。不少學者對此卻有不同意見,孫笑俠認爲,法學教育是職業型的教育,而不是通識型的教育。方流芳認爲,大學本科法律教育應定位爲職業教育,而非培養法學大師的學術教育。培養法律人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法學本科教育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其目標也應分階段。要培養應用性的通用人才,先要培養其單項的職業技能,逐步滲透,最終成爲複合型應用人才。所以,筆者認爲法學本科教育定位應爲職業型教育,這樣的定位對民族大學生尤爲合適。新疆的民族大學生有其獨特的特點,一是他們有自己的語言,用第二語言學習法律,有語言轉換帶來的困難;二是新疆的法律職業人才奇缺,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的人數很少,有了資格願到民族地區工作的人更是寥寥無幾;三是民族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由於沒有語言的障礙,並且深諳民族地區的風俗習慣,他們在民族地區處理案件更得心應手。既然民族地區急需民族的法律職業人才,那麼對民族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首先應該是職業型的教育。

二、新疆民族大學生的調查研究

(一)民族大學生的基本特點

1.對國家法生疏

民族學生上大學前大多沒有接觸過法律,他們接觸到的是本民族的習慣法,他們的思維方式、處世態度都按照耳濡目染的習慣進行。加之漢語水平較差,要用第二語言精通法學理論勢必難於登天。如果將法條規定對比他們的習慣法講解,結合具體案例,引導他們討論、比較,逐漸滲透法學理論,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大學生羣體中存在“相對失落感”

民族大學生在家鄉是各個羣體的佼佼者,從小就受到村民、老師的寵愛。然而,到了以漢族學生爲主的大學校園,由於語言不通、基礎教育落後造成的學習障礙,他們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平日的交流也侷限在本民族學生之間。雖然學校組織的民漢互動拉近了民漢學生之間的距離,但用第二語言學習的困惑,造成的學業成績差異使民族學生總處於被幫助的地位,角色變換使許多學生不適應。因此,增強其學習能力,恢復其自信心尤爲重要。

3.渴望學習法律

民族法學學生性格直率、坦誠,通過和他們交談,發現大部分同學選擇法學專業是爲了將來能夠處理好當地糾紛,爲民漢和諧社會的建立發展作貢獻。他們對本華民族習慣法有一定研究,這爲學習中華民族習慣與國家法的互動奠定了基礎。

4.熟悉民族習慣

新疆民族大學生都是土生土長的,對民族習慣瞭如指掌。在以後的法律職業工作中,他們能更好地處理民族糾紛,做好國家法與民族習慣法的調適。如對結婚不登記習慣的處理及以後的離婚財產分割、離婚被告、一夫多妻等案件的裁判、調解更有利。

(二)塔里木大學法學民族大學生的實證調查

1.漢語水平能力較差

雖然民族學生在入學的第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漢語學習,漢語水平有了很大的長進,但是由於他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漢語,總體上看,憑他們的漢語水平,要想精通深奧的法學理論有些勉爲其難。

2.法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調查

正是由於漢語基礎較差,學生用第二語言學習法學就比用母語學習困難得多。況且目前的情況是漢語老師用漢語講解漢語課本,語言轉換造成的知識上的偏差,更增加了民族生理解的難度。這種情況下,學生喜歡案例、舉例法的講課方式就順理成章了。法學理論對法律條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法學教學中必不可少,對民族生講法學理論時宜用案例、舉例法引導。此外,對少數志願考研、考博的學生,可要求他們多閱讀法學理論的書籍,打好堅實的法學基礎,因爲這部分同學將來要參與民族研究、民族教育,爲培養更多的優秀民族法學大學生服務。

3.對學生司考的調查

民族學生畢業後一般在民族地區工作,大部分學生學法學的目標是通過司法考試,成爲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他們課外閱讀的書籍也大部分與司法考試有關。

4.學生喜歡的課程

學生喜歡的課程集中在案例較多的刑法、合同法,應用較多的婚姻法、經濟法上。學生不太願意上難以理解、案例較少的行政法、國際法等課程。

三、對民族大學生的法學教學的建議

(一)對尖子生個別指導。對少數漢語基礎好、志願考研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努力培養一批精通法學理論的民族大學生,爲以後的民族生教學培養師資力量。

(二)課堂教學重點向司法考試傾斜,以案例教學法爲主。筆者認爲對民族大學生來說,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教學法比較實用。課堂教學以案例爲主,用案例、舉例等方法導入法學理論,學習法學理論的目標定位是更好地理解法條,將一些較難理解而司法考試不考的課程(如法律邏輯學)改爲選修課。儘快爲民族地區培養大量的法律人才,以解新疆法官、檢察官、律師匱乏之急。

(三)混合編班,加強民漢互動。開展民漢法學辯論賽、法庭對抗等活動,迅速提高民族生的漢語言轉換能力,達到學漢語課本像學維語課本、聽漢語老師講課像聽維語老師講課一樣,不明白的地方可及時請教漢族同學。加強師生互動,建議老師兼任班主任,多與同學們交流,及時解決民族生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在與民族生交往的過程中學習一定的維語,瞭解其風俗習慣,爲以後的教學、科研打好基礎。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搞科研。民族大學生是他們本民族的驕傲,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對本民族的繁榮發展有一種歷史責任感。積極蒐集本民族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研究、融合並發展。學習法學就是要發展他們本民族的習慣法,國家法應重視與習慣法的調適,吸收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教會他們設計調查問卷及實地走訪的技巧,研究民族地區的相關法律問題,如民族習慣法、環境保護、宗教信仰、國家安全等。可以分配好課題,讓他們假期去做,一是可以鍛鍊他們的調查研究能力,爲以後的工作、寫論文打好基礎,二是可以爲老師收集到相關的科研資料,幫助老師完成自己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