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論文

學識都 人氣:2.19W

一、重視生命教育,培育大學生感恩意識

孝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論文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保全身體,愛惜生命是最基本的孝道。保全身體有兩層基本含義,一是保護自己,不使自己生病;二是維護好自己的聲望,不做有損道德的事,以免使自己陷於不義。簡單的說,就是不要做有損自己聲望,有害自己身體的事,不給父母造成心理壓力。保全身體更深層次的意義是,珍愛生命。珍愛生命是傳統孝文化的元意識,是傳統孝文化的哲學體現。一個人只有做到了珍惜自己的生命纔會呵護他人,纔會以感恩之心面對世界。

二、重視孝親教育,引導大學生踐行孝道

農耕社會,生產力極爲低下,由於生產的需要形成了多代同堂的大家庭,孝成爲維繫這種大家庭的倫理紐帶。當今社會,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鬆散化,父母子女之間更多是以親情力量來維繫,孝的強制力大幅度弱化。現代人知識和經驗的獲得,不再主要依靠老輩人的身教口授。家庭教育的很大一部分轉化到了學校等社會機構和傳播媒介,年齡不再是智慧和權威的象徵,老年人在整個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孝文化的基礎大大削弱等,這種種情況導致了孝文化的“不景氣”。“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現代人孝文化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很多問題:一些子女對父母只是贍養,而忽視了敬愛;很多人懂得報答父母之恩的道理,也有感恩之心,但一直延遲沒有實行,留下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終身遺憾;更有一些人認爲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他們給老人買房子以示孝心,將老人託付給保姆之後便不聞不問,忽視了父母內心和情感上的需求等。古話說,敬與不敬,正是“人禽之別”。行孝就要有敬愛之心,要了解父母的真正需求。孝順不一定要給父母錦衣玉食,有時只是在一杯茶,一盆洗腳水之中。大量的公益宣傳節目啓發我們,必要的孝文化教育能夠引導人們正確行孝。

三、重視“仁愛教育”,培養和諧的人際關係

“夫孝,德之本也”“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一切優良的道德修養由“孝”產生,“孝”可以帶動和維護其他美德。孝是以仁愛爲基礎的,並且從家族生活中的親情推及於人,包含着博愛的精神。《禮記禮運》有載:“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就要求我們在家庭內部敬愛父母,在學校以同樣的情感去關愛同學,尊敬師長,在社會的大家庭中更要以同樣的態度對待其他社會成員。“民之生也,心之德爲仁,仁之發爲愛。友親,本也,及長,末也”。現代城市越來越擁擠,而快節奏的生活,使社會成員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人情冷漠已成爲長久以來的“社會病”,因此,我們要以孝文化爲指導,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給人際關係增加親切感。孝從基本的家庭單位的血緣關係推及到與朋友,師長,鄰里等社會關係中,有助於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孝是當代大學生形成和諧人際關係的道德基礎。大學階段,人際關係主要包括與父母、老師、兄弟姐妹、同學等形成的社會關係。而一切關係均是基於孝而發生的,一切人際關係均是以血緣親戚的.基本關係展開的。從精神機制上看,一切和諧關係的基礎就是“推仁”,將父母的敬愛推及於人,就會處理好其他人際關係,從而營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會氛圍。

四、重視孝文化發掘,培養大學生愛國意識

傳統孝文化歷來主張“慎終追遠”,慎終是指父母去世後的喪葬,追遠是父母去世後的祭祀。在傳統孝文化中,尊祖敬宗也是一種愛國行爲。因爲孝不僅表現在“慎終追遠”,還表現在對故鄉的眷戀,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因而也是愛國的表現。在踐行對家、對社會的孝道之後,還要對民族、國家行大孝,這個大孝,就是愛國主義。孝心是愛國心的根源。愛國主義是孝意識的泛化後的產物。但是,孝文化既有民主性的精華,也有封建性的糟粕,要以科學的態度繼承精髓內容,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的現實情況,對其進行轉化。我們須堅持辯證法與唯物論,融入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鮮活實踐,賦予體現社會發展方向的時代精神,使其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礎上體現時代性,要弘揚、培育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神內容。充分利用中國孝文化具有血濃於水的強大凝聚力、感召力、親和力,能聚攏人心、團結人力的價值資源,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踐行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將孝文化這一傳統優秀文化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爲構築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作出新貢獻。“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一言道破孝文化在中華文化與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孝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對於培育當代大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發揮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