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眼淚”詩作的情感意蘊探析

學識都 人氣:7.13K

摘 要:杜甫是“詩聖”,也是“情聖”,其詩作總是飽含着自己濃厚的情感。這種情感既有對國家社稷的關心,也有對百姓的憂慮,既有兒女情長的真性情,也有胸懷千古的英雄志。而這些意蘊在他所作有關眼淚的詩作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本文擬從這個角度,以他的五首詩爲例分析杜甫詩作的內在情懷。

杜甫“眼淚”詩作的情感意蘊探析

關鍵詞:社稷淚;黎元淚;兒女淚;英雄淚;

文如其人,詩如其人。詩歌是可以展現詩人的心理和品質的,梁啓超在《中國韻文裏頭的情感》一文稱杜甫爲“情聖”①。因爲他對國家、對民衆、對親人、對朋友之“情”,無往而不篤實淳厚,誠可謂千古一人。情至深處,淚水滂沱。面對戰亂的國家,詩人灑下社稷之淚;感慨未酬的壯志,詩人灑下英雄之淚;思念離散的親人,詩人灑下兒女之淚;嘆息窮苦的百姓,詩人拋灑黎元之淚。傷心會“感時花見淚,恨別鳥驚心”(《春望》)②;高興則“喜心翻倒極,嗚咽淚沾巾”(《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二)》)。淚水看似輕彈,但實則重似泰山。從其“淚”中,我們能夠清晰的.窺見到偉大詩人憂國憂民的真性情,同時也能體會到他貌似柔弱的陽剛與堅韌,細膩中的寬容與豪情,平凡中的博愛與偉大。

社稷淚

“社稷堪流涕,安危在運籌”(《西閣口號》),杜甫關注時局、關心社稷,念念不忘祖國興亡,時時憂慮祖國前途命運,爲救國家社稷而拋灑血淚。“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哀江頭》)。哭是無聲的,因其無聲,能哽咽在胸,痛苦更爲難當。這既有對國破家亡的深切巨慟,也流露了對蒙難君王的傷悼,還含對世事滄桑變換的感慨。兵荒馬亂之際,人心惶惶,自身安危難以擔保,何況還被叛軍俘虜過?逃命尚且來不及,詩人卻仍然要去哭去行。這是怎樣的一顆赤膽忠心?這是怎樣一種心繫國家關心社稷的赤子情懷?杜甫在心靈中就堅守着這樣一份執著。情深情長,悽切哀憫,蘊涵無窮,令人肝腸寸斷。《北征》不僅形象再現“乾坤瘡演”的凋蔽景象、“呻吟更流血”的苦難現實,更是反映國家殘破不堪、關心祖國命運的憂慮。

大曆三年(768),年已五十八歲的杜甫登上了仰慕已久的岳陽樓。登樓遠眺,本應豪情壯志,意氣風發,但一個人垂暮之年登樓,年輕時的抱負不僅沒實現,且“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個人揹負那麼多痛苦與不幸,哀憐自己,埋怨上天,痛恨統治者尚且怕來不及,但是,誰能想到既老且病、生活異常窘困的詩人並沒有停留在個人的不幸遭遇上,孤零無助的衰翁關注的卻不是他自己,放不下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關山北”,而是國家!關心着國家的命運,併爲國家多難而嘆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古往今來,有幾人能做到?“詩聖”並非虛名啊!

黎民淚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雖然自己尚在窮困中,卻不忘關心別人,這就是杜甫的古道熱腸。他不僅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棗熟從人打”(《秋野五首》其一),“藥許鄰人斫”(《正月三日歸溪上……》),“拾穗許村童”(《暫往白帝復還東屯》)。此外,他還勸告別人也如此:“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又呈吳郎》)。他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想人之所想,憂人之所憂,傾注真情。由老婦人困苦不堪、一貧如洗,詩人放眼天下黎民百姓,他們都“已訴徵求貧到骨”,更是杜甫關懷民生憂心如焚的悲憫情懷的流露。“正思戎馬淚盈巾”,杜甫的偉大在於兵荒馬亂年代,他連自身的生活保障都沒有,還能設身處地替別人着想,還能由一個撲棗的窮寡婦,聯想到整個國家大局,特別是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百姓,以至流淚,正如他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所寫的一樣“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兒女淚詩人關心社稷,擔憂民生疾苦。那對待妻兒,詩人又是一番怎樣的情懷?“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詩人雖然被俘長安,失掉自由、處境危險,然而他卻仍記掛着妻子,想着妻子對自己的處境如何心焦。雖說夫妻情深,相互惦念,但更多的應該是詩人對家人的關愛,對妻子的憐惜。看月思人,想着妻子雖有兒女在旁,但“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小兒女世事未諳,他們以爲母親看月,是在欣賞自然風光,哪裏懂得是在掛懷他們遠在長安生死未卜的父親啊!詩人可憐妻子的孤獨、悽然,心中充滿了辛酸,交織着憂慮與驚恐,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躍然紙上。由“獨看”,回想往日“同看”的美妙,安史之亂以前,作者困處長安達十年之久,曾和妻子一同忍飢受寒,也一同觀賞長安的明月;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羌村,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憶長安”,那時雖然百感交集、不勝辛酸,但尚有自己爲妻子分憂;如今呢,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遙憐”小兒女們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負擔,哪能爲她分憂啊!詩人想象妻子獨自看月,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憶念愈深,甚至會擔心自己是否還活着,一定會淚流滿面?其實這也是詩人自身的寫照。當他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時候,也早已淚溼雙頰。於是盼望將來能夠早日“同看”:“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對妻子不盡的關心與愛憐怎不讓人動容?“雙照”而淚痕始幹,則“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意在言外了。兒女情長,夫妻情深。滿懷愛國情,報國志的人,心中也有這麼柔軟的地方,實乃有情有義真英雄。

英雄淚

愛憐家人,關心鄰人,心懷社稷,對自己呢?

上元元年(760)春,詩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詩人尋幽憑弔,追慕先賢。諸葛亮這樣一位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英雄,曾使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爲國嘔心瀝血、忠心耿耿,卻“出師未捷身先死”。他躊躇滿志卻功業未成的歷史不幸“長使英雄淚滿襟”。詩人是在哭諸葛亮,更是哭自己。周汝昌先生說“老杜一生,許身稷契,志在匡國,亦英雄之人也。”杜甫心懷英雄之志,然而一直無法施展。諸葛亮雖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可畢竟曾經有人那麼賞識他,劉備心甘情願三顧茅廬請他出山,諸葛亮隆中對策,爲劉備制定了統一國家之策,造成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然而詩人雖“許身稷契,志在匡國”,卻“隔葉黃鸝空好音”,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至此依然未有建樹。武侯祠內鳥鳴草綠,自然界的春天已然來臨,可是,屬於詩人的春天何時才能到來呢?此情此景,他怎能不傷心流淚?懷古正是因爲傷今。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詩人憂心如焚。諸葛亮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詩人也渴望能有他那樣的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國家的和平統一,然而他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擁有的只是淚水,爲國家,爲自己,也爲千古失意的英雄。這種一事無成的悲感時時困擾着詩人:“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秋雨嘆三首》)這首詩寫於天寶十三載的夏秋之間,當時淫雨不止,“雨中百草秋爛死”,面對如此環境惡劣,詩人不禁爲擔憂決明花之命運而潸然淚下。其實詩人也爲自己流淚:在惡濁的世風裏,詩人空有滿腹經綸,空懷濟世之才,更空空愁白了滿頭的烏髮。還有什麼比才士坐老更讓人傷心呢?

“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杜甫在很多詩作中都會用到“哭”、“涕”、“淚”,那是爲國家社稷、爲黎民百姓、爲家人、爲自己付出的真情。他有愛國情,有壯懷志,關愛家人,同情百姓,然而他無能爲力,因爲他生活在社會底層,改變不了國家的命運,擔負不了拯救國家的重任;給不了家人快樂自足的生活,無法和愛妻朝朝暮暮、耳鬢廝磨,更無力救濟黎民擺脫困境,他能做的惟有一哭。但是,這哭是發自內心的,淚是帶血的。正是在“哭”中我們看到了杜甫豐富的情感意蘊,看到了他善良的天性,看到他對蒼生萬物滿懷的深情,對社會不公充滿的激憤,對國家安危的萬分憂慮,將此匯於筆傾灑於天地,成就一代“詩聖”,更成就了一代“情聖”。

註釋:

① 夏曉虹.梁啓超文選下〔M〕P42.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②文中所選杜甫詩歌,參見〔清〕仇兆鰲.杜詩詳註〔M〕.北京:中華書局,1979.

參考文獻:

〔1〕賀 嚴.論杜甫性格與其詩歌創作[J].杜甫研究學刊,2007(1).

〔2〕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