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活德育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學識都 人氣:1.29W

生活德育的有關理論可追溯至杜威的教育思想和理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生活德育的研究現狀與展望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查看

我國生活德育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20世紀以來,我國學校德育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實效性低下、形式化嚴重、道德教育嚴重脫離生活等,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德育界興起了一股反對道德知識教育的思潮---生活德育理論,道德教育要向生活世界迴歸、德育生活化的理念己成爲廣大教育者的共識。因此,總結和反思我國生活德育理論發展的成果和不足,對於指導和改革我國學校道德教育實踐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國生活德育的研究現狀

(一)概念

迄今爲止,生活德育的概念並沒有得到統一的界定,要探究生活德育的內涵,必須要先界定德育和生活的概念。

魯潔和王逢賢在借鑑了我國“大德育”特色的基礎上,總結性的提出了“德育是教育者根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規律,採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外化來發展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等幾個方面綜合素質的系統活動過程”[1],此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普遍認同。同“生活德育”的概念一樣,在對“生活”概念的理解上,學者們的意見也不一致。胡塞爾首先提出了“生活”的概念。他指出“生活”亦稱“生活世界”[2].而有的學者主張把生活的概念泛化,他們把生活定義爲廣義生活,包括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生活。[3]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生活德育裏面的“生活”的定義有大有小,比較綜合的看法是:生活是人類爲了延續種族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的綜合,包括職業生活、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所以德育迴歸的生活也是全面而統一的,包含精神世界的生活以及真實世界的生活,本文也採用此觀點。生活德育概念的界定,我國學者的主要觀點包括:高德勝教授定義“生活德育”就是通過建立一種“有道德的生活”來實行德育,這種生活以人的生活經驗爲出發點,以生活世界爲牢固支撐,並在生活中開展,最終回到生活的德育。[4]有學者給出了更詳細的解釋:“生活德育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在瞭解生活、熱愛生活、參與生活的過程中培養德性,學會去選擇一種有道德的生活。”[5]

從上述觀點可以看出,雖然各個學者對生活德育的定義各不相同,但是生活德育主要強調的是:在生活中進行德育,德育爲了生活,這點並沒有改變過。

(二)理論基礎

德育迴歸生活的理論基礎主要從生活與道德教育的關係這方面進行考察。

1.哲學與倫理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爲,人的生活是建立在存在的基礎上的,但又不僅僅是生存而已,“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的”[6],這時倫理就已經出現了,教育的作用正是去加強這種合乎人性的東西,去更好地構建生活。勒納維斯認爲:“道德先於本體”,“面孔的通道一開始就是倫理的”,“縈繞在心、難以擺脫的責任心,如同一種頑強的責任心,因爲他人佔據了我的心,以至於我的自爲、我的自在都成了問題,以至於它把我當成了人質”[7].這意味着道德是優於自我的,沒有道德,自在都成了問題,那還談什麼生活呢?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則更加明確:“幸福不來源於上帝,而是通過道德的養成、知識的學習獲得的.。”[8]所以道德倫理不僅僅是生活的必要,更是生活通往幸福的必要。

2.遺傳學基礎。德納認爲人類都有自己的羣體邏輯,這是人類從自己是動物時候就已經進化而來的,“從競爭、合作、交流中進化而來的可靠、誠實、公正等都對羣體的生存和取得成就不可或缺”[9],這就是道德。漢斯·莫爾人文在此基礎上對羣體邏輯劃分了界限,“在羣體內實行的東西,如關心、支持、幫助等;在本羣體行之有效的東西,如公正、可靠誠實,都不適用於外部成員或羣體”[10].但是人有移情能力,使人設身處地爲別人的情感世界着想,這就超越了羣體外邏輯。泰勒認爲人具有一種天生的“道德直覺”,本能的認爲傷害一個人是違背道德的。“這種道德直覺、深刻,影響力和普遍性是非同尋常的,他們如此深刻,以致我們不由得認爲他們根植於本能,而其他的道德反應看起來更像教養和教育產物”[11],學者居友也持有相同的觀點。這說明了道德情感先於理性意識。

3.現代教育理論基礎。生活德育的有關理論可追溯至杜威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並把德育作爲其整個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教育應該且必須與社會生活聯繫緊密。陶行知師承杜威,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主張。他認爲教育是和人類生活共同產生的,生活不斷前進,教育相應的也要不斷前進。[12]由此看出,道德的教育應該順應生活的變化,道德生活就是道德教育。

從邏輯的角度上說,沒有生活角度之外的道德,也無法在生活之外學習道德,道德在生活之中,以生活爲目的。生活的過程正是道德學習的過程,所以生活道德的理論是有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生活德育的實施策略

1.建立新的生活德育範式,樹立生活德育觀。馮建軍認爲:“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追求幸福的能力。”[13]魯潔老師認爲迴歸生活的道德教育關鍵就是使道德教育迴歸到人本身,迴歸到一切教育的初始點上來。“道德即人們自主選擇的特定生活價值,而德育存在就是要幫助人用道德作爲標準來確定生活的道路和方向,使人在生活中活得‘更像一個人’”.[14]這種理念的樹立是十分必要的。高德勝在《生活德育論》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生活德育的實施問題,他首先談到生活德育的範式構建,提出要樹立通過有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的思想。

2.與學校德育相結合,實踐生活德育理論。劉超良提出要實施生活德育必須從四個方面做起:首先,從內容上來說,學校生活德育的內容應該注重貼近生活;其次,學校要爲學生提供道德性質的生活服務;再次,從途徑上來說,學校要把學生的集體生活和課堂生活結合起來;最後,學校應該道德性地批判和改造學生的日常生活。[15]針對上述觀點,劉鐵芳提出了不同的主張。他認爲首先要更新現行的德育理念,從學生的生活出發,選擇符合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主題,根據主題創設與之相關的教育情境,在這種教育情境中對教育者進行價值引導,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16]

可見,學者普遍認爲我國現行的德育體制存在問題,尤爲突出的表現爲:道德教育內容脫離生活、德育方法單一、德育制度機械。要使得德育生活迴歸,就必須解決上述問題。

二、我國生活德育研究的展望

(一)明確生活德育的概念,奠定生活德育發展的理論基礎

目前,有關生活德育理論在我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不斷髮展壯大的理論不僅給學校德育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指導,也爲我國道德教育開闢了新方向,但是當我們冷靜下來進行反思,還是會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生活德育的概念模糊不清,外延和內涵不明,缺乏綱領性的定義,這大大影響了生活德育理論體系的構建。

(二)爲生活德育的開展提供一個可操作的實踐策略

生活德育的實施策略不清晰,使得生活德育在學校中的推行缺乏操作性,即使有學者提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但是這些策略多是爲在理論上的探討,並沒有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和檢驗,這就大大降低了生活德育的可實施性。

(三)把知識德育和生活德育有效結合起來

生活德育就一定和知識德育是對立的嗎?過度強調生活德育會不會造成德育知識性的弱化,怎樣把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呢?筆者認爲上述問題都是接下生活德育理論研究過程中所要解決的。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95.

[2][德]胡塞爾.生活世界現象學[M].倪樑康,張廷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37.

[3]項賢明.迴歸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師範教育研究,2001,(1).

[4]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8.

[5]唐漢衛.生活道德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26-15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68,166-167.

[7]艾瑪紐埃爾·勒維納斯.上帝、死亡和時間[M].餘中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159.

[8]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9]克勞德·德納.享用道德---對價值的自然渴望[M].朱小安,譯.北京出版社,2002.

[10]漢斯·莫爾.進化,道德,教育[M].北京出版社,2002.

[11]查爾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M].韓震,等,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1.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181.

[13]馮建軍.道德教育:引導幸福生活的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11,(5):19-21.

[14]魯潔.道德教育的根本作爲:引導生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10,(6):3-8.

[15]劉超良.生活德育探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2).

[16]劉鐵芳.面向生活引導生活---迴歸生活的德育內涵與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