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理念論文

學識都 人氣:3.16W

摘要:音樂教育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各具風格與魅力。兩種範式融合發展既能突出審美在音aib樂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又能強化音樂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引領作用,同時也有利於促成兼容的音樂教育理念,對構建時代精神與審美並存的高校音樂教育價值體系有着積極作用。

高校音樂教育的發展理念論文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音樂審美範式;音樂實踐範式

在近年來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過程中,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的適用性探討聲不斷。注重審美範式的一方認爲,音樂教育應當注重音樂的本質意義。人們在從事音樂教育活動中,應注重對音樂美的發現與創造,注重音樂“本體論”在音樂教育研究中的價值。注重實踐範式的一方認爲,音樂在本質上是受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制約的,因此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應更加看重育人功能。仔細梳理兩種範式的內涵,可以發現它們反映了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主要表現爲:第一,單純審美範式片面追求音樂審美價值,在實踐過程中容易導致教育價值偏差。第二,過分強調音樂教育的教育本位論,使得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停留於表面。事實證明,任何一種單一的教育範式都無法主導當前的音樂教育,只有實現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相融合,才能適應當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的需要。

音樂教育審美範式是音樂教育的基礎,它認爲“音樂爲了人類的情感而存在,音樂教育服務於人類的情感,音樂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生命質量”[1]。審美範式以“審美”爲中心,教師“審美”地教,學生“審美”地學,將情感作爲教育活動過程中的唯一紐帶,強調審美欣賞的重要性。審美音樂教育不僅在西方盛行,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影響也很大。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學者認爲審美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有學者認爲高校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之能夠更多地發現美,更好地欣賞美,並最終創造美[2]。審美音樂教育的理念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音樂教育作爲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將人的發展和音樂藝術的發展結合起來。在讀解音樂作品時,我們需要以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去審視音樂教育本身,充分認識音樂教育體驗和評價離不開歷史、文化、政治因素的制約。其實,任何藝術經驗都來源於生活,因爲任何藝術創造都來源於生活,就像有學者描述的,“一個‘純粹的’審美經驗,僅僅爲了美而欣賞一個對象,不爲任何其它目的.,那只是一個乾枯的抽象”[3]。我國高校音樂教育改革的目標正是使音樂教育與實踐目的結合起來[4],即不斷挖掘審美音樂教育和實踐音樂教育獨特的內涵價值,使兩種範式融合,取長補短,從而豐富音樂教育的內容。當代高校音樂教育的基礎定位不同於以往的重要一點,就是要堅定不移地立足我國教育實際,以不斷開放、互相融通的大格局、視野,努力打造能夠立足於世界一流學科平臺的音樂教育學科體系,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在這一背景下,審美音樂教育和實踐音樂教育相結合對推動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意義重大。在高校音樂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發掘審美價值和實踐價值,並進行理論性的總結,有利於推動高校音樂教育與時代價值標準相融合,對音樂教育的更新與演變有助推作用。

基於音樂教育中審美能力、審美創造的重要意義,探索審美音樂教育在新時期高校音樂教育發展中的價值,對其自身發展與教育環境的影響都有積極作用。特別是在高校音樂教育定位中,準確把握審美音樂教育與實踐音樂教育內涵價值,分析兩種範式通過什麼樣的渠道對高校音樂教育進行理論指導,並對其自身在高校音樂教育中樹立正確角色定位,有助於音樂教育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高校音樂教育理念的不斷提升。從適應我國高校教育時代性發展需要的角度分析,音樂教育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融合發展的價值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突出了審美在音樂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審美範式認爲審美就是以人爲主體和以音樂爲客體的二元化過程,但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對審美的定義有很大差別。從受衆的角度考量,將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作品放到廣場舞這一社會環境中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在許多場合,音樂的節奏、節拍、旋律等審美因素都是特定的,這種影響音樂審美的重要因素和條件,我們可以稱之爲“音樂的環境”。它在橫向體現爲區域性,即一定範圍內的音樂活動;在縱向體現爲時代性,即與當代社會、經濟、政治密切相關的一切音樂活動。音樂的審美經驗必須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國多民族、地域廣的特點,造就了各種文化、音樂、藝術之間的關聯特徵,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想要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抓住審美範式的理念,就必須接受音樂文化、音樂環境的多樣性特點,在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特徵、不同風格的音樂中探尋音樂本身美的特質。在範式的融合中,審美音樂教育繼承了我國的美育思想,融合了西方的音樂教育理念,在音樂教育本體論發展中體現了作爲教育基礎價值的特徵。

第二,強化了音樂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引領。在實踐音樂教育觀念影響下,高校音樂教育中人與音樂的關係由教師、學生、音樂構成,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中,對音樂的觀念應當是保持一致的。音樂不作爲單純的審美對象,教師和學生也不是純粹的欣賞者和旁觀者,音樂與人是高度融爲一體的。這與審美範式所提出的主體、客體二元認知的觀點有着根本不同,它充分強調了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關聯。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加易於接受和進行感知。人們在不同的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中對音樂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實踐音樂教育所秉持的觀念之一。正是因爲強調了環境對音樂教育影響的重要性,才能在教育規律中更好地發現音樂教育的價值。這裏所指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語言環境,事實上,環境的變化不僅僅是指咖啡廳、音樂廳、博物館等場所上的變化,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同一場所因爲不同的時間節點,音樂的環境也會發生變化。比如,上課前爲課堂內容營造鋪墊的音樂環境、不同授課內容的語言環境等。在實踐音樂教育看來,音樂是不分等級的,高雅和通俗是由不同環境界定的,不同的音樂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有不盡相同的價值,這對高校音樂教育發展有着很好的啓示作用,這種語言環境爲學生學習、創作音樂提供了情感基礎。從實踐音樂教育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啓示可以看出,高校音樂教育應當以不同的角度和更加寬廣的視野來分解音樂教育過程,從而拓展音樂和音樂教育進一步延伸的空間。音樂教育淨化心靈的獨特魅力,使它作爲一門學科與美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其它學科教育區別開來。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要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探索和發現音樂自身的價值。音樂教育對審美目標的培養就是要加強對音樂內涵的學習,從而創造出音樂的意義。這種內涵意義的創造和產生需要心靈、身體和情感的高度融合,它包含了在不同文化中體驗音樂,體現了音樂教育帶給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和洞察力。審美教育以“情感”爲基礎的教育內涵,對學生而言意義重大。特別是面對“新時代高校教育是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問題,審美情感教育的內涵價值更爲重要,它對構建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意義重大,也是當代高校音樂教育“正心”價值的表現。所以,音樂教育審美範式與實踐範式的融合,加深了音樂教育多元化背景,對音樂教育發展定位更加準確,也符合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理論體系需要,對強化當代社會價值引領有積極作用。

第三,促成了兼容的音樂教育理念。審美音樂教育思潮雖然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想的顛覆性影響,但在各方觀點的衝突中,依然有一定的影響力。從審美“情感”的角度出發,任何觀點的辯駁,最終都是爲了服務於音樂教育內涵價值的建立。立足新時代高校音樂教育本身,在不斷探尋多元化音樂素材的同時,也要堅持以“情感”爲基礎,在多元文化視野中探尋“美”的定義,將人性最本真、最善良的東西融入到學生的心靈中去,同時教他們一種尋美、尋真的方法,並帶入到社會實踐中去。在音樂教育審美範式和實踐範式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音樂教育的過程更注重質量評價。這裏所說的質量評價主要是指最終綜合考量,而非某項技術考量,這也是實踐音樂教育與審美範式的區別之處。它不侷限於對學生的單項指標進行評價,這樣的好處是能夠更好地服務於高校音樂教育的長期發展,也能更好地契合高校人才培養主題。

通過探尋審美音樂教育與實踐音樂教育兩種思潮融合的內涵價值,能夠看出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何做好高校音樂教育學科建設?如何進行改革創新?如何提升質量?在此,筆者試就促進兩種範式融合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堅持內容選擇的導向性。不同風格、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的音樂題材都被廣泛納入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進行內容選擇是關鍵點。音樂教育活動本身有着一定的系統性、規律性,隨着時代的變化,社會也正強烈需要增強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新時代的高校音樂教育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教學育人全過程,全過程不僅包括德育和校園文化活動,也包括課堂教學。由此帶來的啓示是,單純性審美或是趣味性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可能居於主導地位,教學過程應當注重內容引導的關鍵作用。音樂之所以能淨化心靈,正是因爲像審美音樂教育中闡述的那樣,它是以情感爲基礎,所以更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因此,通過內容的正確引導,在審美的基礎上挖掘音樂本身的實踐價值,既能夠有效樹立學生價值認同感,也能促進兩種範式融合發展,對凸顯時代價值體系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很大作用。

第二,創新環境資源配置。通過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實踐音樂教育範式下環境因素對音樂教育活動有顯著影響。無論是語言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是“音樂的經驗”。建立一套可學習、借鑑、複製的經驗庫,讓這些經驗環境更好地融入到音樂教育實踐中去是經驗轉化的重點。在此基礎上提出樹立問題導向創新機制,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梳理,圍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系進行探討,促進音樂教育環境的不斷完善。同時,新時代高校音樂教育要堅持學科融入,促進人文與社會環境融合。包括音樂在內的任何藝術形式與現實都是無法分離的,音樂教育不僅與生活經驗關聯密切,而且與社會文化的持續和穩定發展更是密不可分。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錘鍊心志、歷練品行的過程,教師要潛移默化引導學生在音樂教育實踐中實現“以學養人、治心養性”,這就要求專業課教師不斷向哲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進行融通,爲學生人文素質提高提供切實的幫助。

第三,促進管理機制的完善與提升。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高校音樂教育成果不斷擴大,爲音樂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廣闊空間。建議各地在提升全國性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的質量上下工夫,主管部門、學校、行業協會等應當加強聯繫溝通,搭建激勵相關學術研究平臺建設,助力新時代音樂教育研究不斷髮展。學校層面要依託教務、科研部門,加強音樂教育實踐方面的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綜上,當代高校的音樂教育應當以審美音樂教育範式爲基礎,同時注重實踐音樂教育功能性的重要價值,將二者優勢互相融通,立足時代精神,讓學生在審美追求的基礎上踐行實踐價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指導探尋和創造更具審美條件的音樂。

參考文獻

[1]覃江梅.當代音樂教育哲學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2]劉喜梅.音樂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的審美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6,(2).

[3]卡爾達爾豪斯.音樂美學觀點史引論[M].楊燕迪,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4]陳果.高校音樂教育與實踐哲學觀下的教學改革研究[J].音樂時空,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