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幼兒文學作品美育資源初探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1.38W

一、問題的提出

挖掘幼兒文學作品美育資源初探的論文

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或認爲導思、染情、添趣;或認爲認識生活、教育思想、開發智力、訓練語言。無論哪一種說法,都說明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而就文學作品的審美特質來說,其他教育功能的實現,必須建立在文學審美活動的基礎上。幼兒文學作品具有一般文學作品的特點,但它更是以具體的形象、藝術語言的感性形態存在於時空之中,以能激發人們的感情、情緒爲最大特點,與學前兒童的認識心理和情緒特徵相吻合,它不僅能夠陶冶幼兒的性格,提高審美趣味,催發想象力,發展感受力,給幼兒以美的感受,同時,又能開闊幼兒的視野,增長知識,讓幼兒瞭解和感受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幫助幼兒增強識別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淨化心靈,完善氣質,給幼兒以思想道德的啓迪和教育。

《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和諧發展”、“培養幼兒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它爲我們指明培養人才的規格,也具體說明幼兒園美育的目標,幼兒文學作品就其特點及教育功能,對於我們落實《規程》精神,爲幼兒的幼小銜接以及終生髮展奠定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這種能夠溝通其他領域,送給孩子歡樂,又指向未來發展的文學作品卻被我們當作一種品德教育和認識事物的工具,浪費了教育資源,失去了教育效果。爲了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我們就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學作品的美育資源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進行探討。爲避免空、泛,難以說明問題,我們選擇與幼兒精神世界挈合的童話故事作爲我們主要的研究內容。

二、研究過程

(一)瞭解偏差原因

行動要科學,理論要先行。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的美育資源對幼兒進行教育,首先必須瞭解文學作品的特點極其教育功能,瞭解幼兒文學作品的特點(童話故事的特點),瞭解幼兒的審美特點及現有水平。爲此,我們學習了有關文學教育和審美教育的理論,瞭解到文學作品是作者按照美的規律和審美理想,通過藝術語言塑造形象、描繪意境、表達情感來反映現實、反映社會的,它蘊含着豐富的美育資源,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用美來感染人、愉悅人、影響人的精神世界。童話故事一樣是用美麗動人的語言,以擬人、誇張的手法,以象徵和隱喻的方式塑造真善美、假醜惡的形象,闡述人類生存永恆的主題,具有豐富的意義和情感色彩,合規律合目的地暗含了兒童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同時,我們也認識到幼兒有區別於成人的精神世界,他們需要童話,就如前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沒有童話,沒有活躍的想象,孩子就無法生存,沒有童話,周圍世界對於他們幾會變成雖然美的但卻是畫在畫布的畫,童話卻能賦予這幅畫以生命。”他們雖然不能象成人那樣理性地分析作品的內容美和形式美,達到意識層面的高級審美,但他們通過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情感會感受到作品中美的語言、美的形象,能透過作品感受到世界的千姿百態和豐富多彩,會嘗試運用作品中美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認識。

爲了解我們文學教育活動情況,我們讓大一班34名幼兒講述《河馬的故事》,幼兒講述時,只有5個感受力較強的孩子表現出一些表情、動作,而其他的幼兒都是背誦式的,雖也完整,但沒有動作,沒有表情,沒有原本屬於他們的那種對童話的興趣。我們知道,複述是建立在感受體驗基礎上藝術形象再創造的活動,是欣賞過程在人腦中產生作品意象的表達或表現,講述的結果,說明孩子對作品的藝術形象感受之膚淺。我們又讓孩子遷移故事中描述河馬特徵的語言描述常見的小動物,孩子只會講出認識到的特徵,用詞羞澀,更沒有故事中的情感性和想象性。

我們讓教師分析教材,瞭解教師對教育資源的掌握情況,教師分析出來的是一般顯而易見的形象(主題)、句式和新詞,基本不涉及情感線索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教育資源,更沒有涉及文學作品本身的表現形式。

通過理論透視我們的實踐,我們瞭解到文學教育活動偏差的原因:一是我們忽視了美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對美育認識的偏差(忽視感受、發現,重在創造、表現),因此,在教育目標的制定上極少考慮審美,尤其是情感美;二是對文學作品的教育資源和審美特質認識不足,不懂得文學作品是品德教育認識活動的有效工具,而且作品本身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造成文學活動不是以情感人,而是說教灌輸,使孩子失去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三是對孩子認識不足,不瞭解孩子具有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能力,不瞭解獨特的審美方式,造成整個文學活動是在教師的分析講述中進行,沒有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間,更沒有引導孩子遷移文學經驗去感受、發現周圍生活環境中的美。

(二)挖掘美育資源

作品是教育目標的載體,又是活動的依據。教師對作品的情感結構及其變化的脈絡理解越深刻,就越能理智地爲幼兒營造欣賞作品的情感氛圍,能找出作品表現情感的表情動作或事件,在組織活動時就會自覺地加以突出。爲此,我們讓教師分析教材時要注意美育資源的挖掘,並把挖掘出來的資源作爲制定目標的主要依據。通過多次的分析研究、查閱資料、請教專業教師,我們明確美育資源從以下幾方面考慮:第一是內容,這種內容一般就是具體的形象和鮮明的主題,有時還有隱含的象徵意義;第二是情感,它不僅包括作品的情感體現和人物的情感變化,也包括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情體驗;第三是形式,它包括語詞、結構,語詞是形成形象的原料,結構則是包括語法、修辭句章的結構形態。確定了美育資源的基本內容,挖掘出來的資源就豐富多了。如:《野貓的城市》,在內容美上,有神氣十足但又是被嘲笑的野貓和暗含疑惑的動物們鮮明對比的形象,有小朋友(投射於野貓)認識事物不全面而導致笑話的象徵意義;在情感美上,整篇作品體現幽默、滑稽、有趣,愉悅性強,角色情感線索則有野貓的得意以及小動物們不適的感覺;形式美上,有擬人、誇張、對比、比喻的修辭手法,有有趣情節的安排(野貓3次誇張的比喻性講述)和開頭與結尾的前後呼應,有動作性很強的描述形象的語詞、句式等等。因此,在目標的制定上就有“感受故事的幽默風趣,體驗文學作品帶來的愉悅感”、“體驗作品角色的心理感受,理解故事內容”和“理解角色的心理變化,初步感受作品中蘊含的嘲諷的意義”,這比起“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用較連貫的語言描述我們的居住的城市”的目標內涵要豐富得多,而且更適合幼兒學文學的特點,更能體現文學的審美特質。

(三)落實美育資源

每一篇文學作品,都有豐富的美育資源,在我們反覆多次的文學美育活動中,我們看到這些資源的獲得,有的可以通過教師講述或藉助教玩具就可以直接感知,有的需要教師以幼兒理解的方式向幼兒分析介紹,有的目前幼兒還不能理解,但可以有機滲透於某個環節中,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產生影響,但無論是那種方法方式,都應該注意幼兒的審美特點,遵循審美原則,以情染人,纔能有效地落實美育資源。

1、注意趣味性,促使幼兒獲得審美愉悅

幼兒天真活潑,他們追求的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愉快、歡樂(這是健康人格的基礎,我們提倡的培養目標),他們不但把趣味看成是自己追求的目標,而且還處處用趣味的眼光審視周圍的一切。而文學作品要發揮育人效果,必須通過娛樂才能真正實現。幼兒審美特點和文學審美特質的契合,要求我們在文學審美活動中要注意活動的趣味性。於是我們創設遊戲場景,讓幼兒以角色身份進入遊戲場景,感受作品中角色的活動空間,體驗或遷移角色的經歷、行爲、情感,幼兒身臨其境,特別興趣。如《謝謝小猴子》,我們創設一個有大樹和草地的場景,讓小朋友扮演各種小動物,在“呼呼呼”的風聲中走進場景,聽到元元的哭聲,知道元元的帽子被風吹到樹上,老師就問元元帽子丟了,怎麼辦呢?讓小動物(小朋友)想辦法幫元元取帽子,這時候,小朋友們伸手、踮腳、跳躍、伸脖子或互相挽扶墊高,想盡各種取帽子的辦法,但皆因樹太高而沒能取到帽子,當小朋友無計可施時,小猴子出現了,它爬上樹取下帽子交給元元,元元高興地說聲謝謝,小朋友歡聲鼓掌,感情非常投入。小朋友們就是在這種遊戲場景中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到幫助人的快樂,獲得對小動物特徵的認識,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受到助人爲樂的教育。

趣味性還體現在教師要引導孩子發現作品中有趣的語言、情節和形象,以激發他們積極的情感體驗。如《野貓的城市》,有趣的內容很多,就拿“目瞪口呆”這個詞語來說,詞語找出後,我們就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動作、表情來理解,孩子們有的會睜大眼睛、張大嘴巴直直地站在那裏,有的會“啊”地一聲跌坐在椅子上,有的`臉上則露出不理解的表情等等,興趣很濃,不僅理解了詞語,也理解了詞語塑造的形象,更是發揮了想象,獲得很大的審美愉悅。

2、注意直觀性,調動幼兒的審美想象

直觀性是審美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美育的一條很重要的原則,任何耳提面命、抽象說教,都不能達到以美育人的效果。而幼兒文學作品具體可感的形象,需要通過幼兒的想象才能表現出來。因此,文學審美教育中就要注意直觀性,要想方設法把他們的想象調動起來,以便達到情感的共鳴。於是我們在講述時,①注意生動有趣,讓幼兒通過教師的語言、表情、動作想象和再造作品的形象;②注意抓典型細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栩栩如生的感覺;③還注意抓關鍵詞,使文學作品描述的畫面活起來。如《雪孩子》,我們問:“故事中有哪些詞句是讚美雪孩子的?”或“哪些地方表現雪孩子勇敢的呢?”孩子們會找出“一邊……一邊……”、“衝進”、“冒着”、“變成一朵白雲,一朵美麗的白雲”等詞句或事件,我們就把這些詞句或事件通過動作、語言進行比較並講深講透,一幅雪孩子勇敢救小兔和人們讚美雪孩子的畫面就生動地展示在幼兒面前。

在遷移文學經驗、運用文學語言描述美的事物時,我們也注意爲幼兒提供直觀可感的實物、情景,注意直觀情緒的感染,使幼兒在有內容可講的基礎上發揮聯想,遷移作品中美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認識。如學了《桃樹下的小白兔》的童話後,帶幼兒在幼兒園裏散步,發現了小桃樹長了幾個桃子,我就饒有興趣地說:“好可愛的桃子”,這種情緒感染了幼兒,誘發他們想到故事結束的幾句話,於是他們就問:“那些小桃子,是桃樹的孩子嗎?那些綠色的葉子,是桃子的被子嗎?”

3、注意可接受性,建立良好的審美關係

審美活動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活動,有賴於主體是否具有相應的接受條件,有了審美主體的接受條件,審美關係才能形成,審美活動才能展開。爲了瞭解孩子的接受條件,我嘗試讓孩子提問題,如《桃樹下的小白兔》,我們講完一遍故事後,就讓孩子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孩子提出來的問題有:“爲什麼花瓣落了下來,好像下一場粉紅色的雪”、“什麼叫‘一撒’”、“花瓣怎能當髮卡,卡不住的”等問題,小朋友之間可以互相解答的就讓他們解答,不能解答的老師就幫助解答,並引導理解,如“一撒”這個詞全班小朋友竟然沒有一個懂得,於是,我就拿了一疊信封用力撒出去,說明這就是“一撒”,之後,我讓孩子用動作表現“一撒”,小朋友興趣地做着用力甩出去的動作,有的還五指張開自上而下抖落下來,表示信封飄落,有的小朋友則像樹葉被風颳一樣沿着教室跑了一圈,表示信封飄落各個地方。詞語解釋後,小朋友又問:“爲什麼‘一撒’就能撒到小動物園的家,不會飛到別的地方去”,一位小朋友就回答說:“這就是誇張”。這種提問,不但瞭解了孩子的接受條件,而且還把探索文學作品的主動權還給了孩子,孩子在自己主動探索中不但學會了詞語,還感受到“一撒”所產生的意境和所蘊含的誇張手法。

對於不同接受條件的幼兒,我們則因勢利導,儘量鼓勵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如,《雪孩子》,我問小朋友喜歡故事中的誰,爲什麼?多數孩子都說喜歡雪孩子,因爲雪孩子勇敢,捨己救人,唯有兩個小朋友說喜歡小白免,因爲小白兔很可愛,因爲小白兔很乖。對這兩個孩子,我們不硬把我們的感受強加給他們,而是讓他們想一想,如果雪孩子不救小白兔,小白兔又會怎麼樣,使孩子從對小白兔的喜歡、憐憫的情感轉到對雪孩子的尊敬上。

總之,在方法的研究中,我們注意遵循孩子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特點,不爲作品的形式而形式,而是把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作品的情感因素激發孩子的情感體驗,再去感受相對應的表現形式,又通過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塑造的形象,儘量克服過多的理性分析,克服提太多的問題來壓抑幼兒感受作品的快樂情感和想象樂趣。

三、效果和體會

美是抽象的,文學審美則是難的,但只要我們合乎美的規律,合乎孩子的審美特點,我們就會又收穫的。首先,是教師對童話作品的鑑賞力提高了,能充分地認識和利用文學作品的美育資源了,這一點在教師逐步表現出來的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學方式中得以充分的說明;第二是幼兒對童話故事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情趣提高了,他們審美水平已經從無意識層面上升到意識層面。在我們組織了《會滾動的汽車》和《雪孩子》的文學審美活動後,我們讓孩子進行講述,全班34名幼兒有75%的小朋友故事情節非常完整,只是有些詞語被同義詞代替,而且在講述故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把對故事形象的理解體現在表情、動作和語言、語調上;第三、在遷移文學經驗上,幼兒雖然還不能很自覺地運用文學語言講述生活中美的事物,但能生動講述提供的實物和情景,能以文學形象調節自己的行爲,如別人遇到困難,會主動地幫忙(遷移《雪孩子》的形象),遇到被人欺負的小朋友會“仗義相助”(《會滾動的汽車》的木筒形象的遷移)等等。

總結整個探索過程和所取得的成績,我們也有很多體會:我們的探索活動是全體教師在不斷的學習、探索、分析、交流、總結過程中進行的,雖然教師在文學美育活動中也獲得很多得審美享受,但要使每個教師都能充分認識和利用美育資源有效地落實於孩子身上,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探索中我們發現,堅持按作品中的道理理性灌輸給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還不少、鑑賞能力和組織活動能力不同步的現象還很多、不求甚解地引導孩子濫用詞語的現象也不少,而孩子遷移文學語言表達美的情感和感受的能力還很不足,這些都需要我們進一步理解審美教育的含義,不斷提高文學鑑賞能力,瞭解文學審美特點和審美特質,需要我們整合其他教育內容和手段,合規律合目的地引導幼兒進行文學審美活動,引導幼兒遷移文學作品的典型形象去感受“生活無處不飛花”。

 參考書目

1、樓必生、屠美茹合著、學前兒童綜合藝術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10

2、童慶炳主編、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9

3、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南京師範大學、1999、12

4、蔣孔元、朱立元主編、美學原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