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在畢業典禮上陳詞濫調

學識都 人氣:7.48K

全美範圍內的畢業演講嘉賓都在爲他們將向今年的高校畢業生所說的話做準備。我就是其中一員,而且老實說,還有點焦慮。我希望給予聽衆激勵和鼓舞,但我也深知,畢業演講得到的反饋往往是空洞的眼神和稀稀拉拉的掌聲。

別在畢業典禮上陳詞濫調

我是不是應該鼓勵年輕人追求職業夢想、找到有趣的工作、成爲企業家或教師呢?這些似乎都是不錯的建議。不過,問過幾名二十出頭的同事的意見後,他們警告,臺下若是嬰兒潮一代,興許會覺得這樣的話還挺好,但在千禧世代聽來,就會覺得不過是沒有針對性的產品建議。它多少像是1967年的影片《畢業生》(The Graduate)裏那則不請自來的著名勸告――一名中年商人告誡本?布拉多克(由達斯汀?霍夫曼飾演):“我就想對你說一個詞,就一個詞。塑料。”

回顧人們對生活和職業的期許發生了怎樣的變遷,可以提供一個思路。上世紀70年代末,人力資源領域的學者開始注意到美國經濟中四種截然不同的職業道路,並就此著書立說。

最尋常的職業模式被學者稱爲“專家型”或“穩定型”,也就是幾十年裏幹着同樣的工作並履行一成不變的基本職責,往往還是在同一家公司或政府機構。第二種職業模式爲“線型”,也就是每次換工作都是在同一條職業道路上向上爬,每份工作都比上一份薪酬高、權責大,但幾乎不會偏離基本領域。這種線性通道爲雅皮士的必經之路,是攀爬經濟階梯的正經人士的一大標誌。

第三和第四種模式則概括了上世紀80年代部分青年對自己職業生涯的看法。“短暫型”職業模式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崗位或領域,薪酬和職權上也看不到什麼明顯的進步。我們可以稱之爲“媽媽最大的噩夢”。在不時轉換崗位與行業上,“螺旋型”模式與之類似,不過區別在於,這些轉換是有目的的.,遵循了興趣、環境和個人價值觀的變化。換句話說,這種類型的職業道路服務的是生活目標,而非一條產品線。

那個時候,“螺旋型”模式最讓研究人員着迷,並被認爲它象徵着抱有無拘無束個人主義思想的X世代職場新人。這套在我身上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我高中畢業時候看來新鮮的現象如今成了常態。誠然,許多年輕人發現,在當下經濟復甦乏力的環境下,只能找到短暫型的工作。不過,就連那些在就業市場上如魚得水的人,“盡職盡責”地等待在固定的職業道路上升遷,也是件可笑的事情。他們感到要爲自己的生命負責,而且在尋找能夠充實自我的多種多樣的經歷。這就意味着,頻繁轉換職業,還有甘願在必要的時候接受收入的減少。

當下,螺旋行進的千禧世代憑直覺就知道,對人生目標的感知是得到滿足的關鍵。科學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在《正向心理學雜誌》於20xx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中,研究人員採訪了806名青春期少年和成年期前後的人,詢問他們的人生目標。這項研究的一個主要結論是,能否闡明人生目標與生活滿意度的高低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而在滿足感上的這種差距頗爲巨大。

相比之下,漫無目的――不管與世俗的富足有多麼緊密的聯繫――般都意味着在滾輪上奔跑的倉鼠那樣的生活方式,完全沒有滿足感可言,讓人警惕。“找到有趣的工作”聽來略顯徒勞,而存在主義哲人讓-保羅?薩特形象地把人生漫無目標的感覺稱爲“存在的噁心”。這種噁心恰恰就是慣常的職業建議引發的感覺。

因此,我給每個受邀進行畢業演講的嘉賓的建議是:迴避塑料之類的說辭;把人生目標放在功利目標之前;強調神聖與奉獻。還有,把演講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