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前十名排行榜

學識都 人氣:1.17W

中華大地五千年,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姓氏都有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每一個姓氏也流着不同的血液,本文由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的百家姓前十名排行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百家姓前十名排行榜

第一名:李姓

李是第一大姓有9500多萬人,起源也較爲複雜,支流衆多,這裏說三種。

1、出自嬴姓,爲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爲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爲氏,稱理氏。理氏改爲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爲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着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爲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爲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爲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爲漢字單姓李氏。是爲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第二名:王姓

王姓更爲複雜,有這麼五種。

1、出自姬姓,爲周文王之後。後衍化爲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畢公高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爲姓。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爲庶人,世人稱爲“王家”,以後便以王爲姓。三是魏國信陵君無忌,魏被滅後,其子孫被稱爲“王家”,隨以王爲姓。

2、出自嬀姓,爲齊王田力的後代。舜的後裔嬀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爲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爲姓。

3、出自子姓,爲殷商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爲了紀念他,改姓爲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來。如鮮卑族可頻氏、烏桓族回紇阿布思族。

5、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喜被王莽賜姓王。

第三名:張姓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爲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爲姓氏的。是爲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着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爲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爲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爲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第四名:劉姓

一、出自祁姓,爲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爲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出自姬姓,爲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 ,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爲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出自他姓,爲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1、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爲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2、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爲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爲漢字劉姓,成爲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第五名:陳姓

一、出自祁姓,爲炎帝堯陶唐氏之後。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定州唐縣。其子孫以國爲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這就是陝西劉氏。

二、出自姬姓,爲周太后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繼位 ,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爲氏,世代相傳姓劉,這就是河南劉氏。

三、出自他姓,爲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1、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于爲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2、據史籍記載,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其後保持此姓;劉邦爲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的複姓獨孤氏改爲漢字劉姓,成爲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第六名:楊姓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於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爲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爲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稱楊侯,是爲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於羊舌,爲羊舌大夫,是爲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於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爲氏,稱楊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爲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爲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爲楊氏。

第七名:趙姓

1、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爲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爲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爲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崑崙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爲趙氏。周穆王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爲晉大夫。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襄自聯合魏氏、韓氏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爲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爲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爲姓,稱趙氏。

2、出自他族改姓。如漢朝時有趙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時有趙曳天,本南蠻人;五代時有趙國珍,本牂牁(今廣西、貴州一帶)蠻族人。

第八名:黃姓

1、出自嬴姓。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爲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爲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臺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爲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爲汾水之神。春秋時,臺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爲姓,成爲黃姓。

3、起源於中國古代南方的蠻族。《新唐書》中有“邕管(在廣西境內)蠻有黃姓。唐黃少卿、少高、少溫是也。”其實,此支黃氏乃是黃國遺民的後裔。

第九名:周姓

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爲姓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爲周文王。黃帝的兒子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爲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爲氏。如周平王之後,這一支通常被認爲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周赧王之後。周公旦之後。

3、由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爲周的。如唐玄宗時,有姬氏因避帝名諱,故而改姓周。元時,有蘇氏改姓周的。唐末有叫成納的,後梁時賜姓周。北魏時有鮮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時,代北複姓賀魯氏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漢字單姓周氏。

第十名:吳姓

1、出自舜帝有虞氏。

2、是顓頊帝的名臣吳權的後裔。

3、《通志·氏族略》記載:“泰伯封於吳,子孫以國爲氏。”即吳國始祖泰伯、仲雍的後代。

4、出自夏代著名弓箭手吳賀。這其中又以第1支的影響最大。傳說泰伯兄弟本該在古公稟父去世後繼承王位,但是,他們認爲弟弟季歷的兒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有君王之材,就把繼承權讓給季歷,然後由季歷傳給姬昌。爲了斷絕別人擁立他們的念頭,泰伯、仲雍便逃到偏遠的東吳荊蠻地區,斷髮紋身,與當地人一起生活。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泰伯讓王”的故事。泰伯來到荊蠻,自號“句吳‘和“攻吳”。荊蠻人被他的義舉感動,紛紛前來投靠,有千餘家之多。吳國就在這個基礎上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建都於吳(今江蘇蘇州)。由此還可知,吳姓與周姓原本是一家。從泰伯開始,傳到19世孫壽夢時,開始稱王,國勢日漸強盛,領土不斷擴張,直至浙江嘉湖和安徽等地。古代的吳國即是吳姓的發源地。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嚐膽”的故事中被越王勾踐攻滅的吳王夫差,正是泰伯的後裔。吳國當時的屬地範圍,在今江蘇無錫一帶,並由此不斷向四處延伸,發源於江、浙一帶的吳氏,此後很快繁衍到鄰近的齊魯之間,擴散到山東境內,據《元和姓篡》載,凡山東吳姓漢人,大多是壽夢第4子季札的後代。另有一種說法指出舜的妻子被封在虞地,而虞與吳音相近,其子孫因此得姓。(《姓氏急就篇》)如果照這樣來說,則吳姓的起源就還要早於周代了。